



先讨论概念,教师先抛出问题,比如今天要学习的是“合作”,教师先让幼儿自己说一说什么是合作,听一听幼儿是否能理解合作的意思,然后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回答给予补充,告诉幼儿合作的含义是什么,在幼儿能理解含义之后,教师出示练习单,找到当天所学的内容,根据图片内容,让幼儿自己判断是否正确。
当然,完成了练习单之后,并不意味着课程就结束了,教师要通过幼儿在日常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记录幼儿是否能够真正的理解并做到相互之间的合作,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幼儿美德测评之中。
1.要养成习惯
每天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场合,给幼儿讲故事。比如在休息的时候、区域活动的时候、进餐的时候、每天临睡前。一旦养成了听故事的习惯,就容易长期执行了。同时研究指出,教师如果能每天花些时间给孩子讲故事,那么这些孩子长大后行为出现问题的风险可能会降低。此外,如果教师能够认识到在婴幼儿时期开发智力的重要性,并每天在孩子身上投入一点时间,那么孩子日后的认知和学习能力都会得到改善与提高。
2.让讲故事的过程变得有趣
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要只是把这件事作为例行公务,语气枯燥、干巴巴地念课文。幼儿虽然在听故事,他同时也在学习,教师应该力求不断渲染故事环境,比如角度形象创设、努力摆脱或掩蔽自己的身份、按故事角色形象的个性及特点来寓情于景。教师如果能够同时调动他的各种学习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双手、大脑等,就会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所以,在选择故事书的时候,最好选择那些图文并茂的。在开始阶段,以图画为主,色彩鲜艳,形式多样,会吸引幼儿的注意。
3.让幼儿参与到讲故事的过程中
每次讲故事,都可以由幼儿自己选择想听的故事。当幼儿对于一个故事比较熟悉的时候,就可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设计各种问题,鼓励他们回答和参与,甚至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来创编故事。
1.教师先了解幼儿语言滞后的原因:遗传?家庭语言环境?生理问题?
2.从特殊教育的角度来说,有针对幼儿语言发展滞后的特殊训练。而幼儿园教育不针对因遗传、生理问题等造成的语言滞后。
3.对于因家庭语言环境造成的幼儿语言发展不好,教师平日多给这样的孩子表达的机会,个别指导,单独训练。
4.教师指导家庭教育方法,让家庭成人在家庭中多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多训练孩子的发音与表达。
要想上好小班的课,首先要会说“孩子话”,也就是他们能听懂的语言,这需要经验的积累,说话语气语调要起伏很大,不能像平时和其他成人说话时那样,那太平淡了,孩子会觉得没有吸引力,也不愿听。
其次,要采用有趣的教学手段,对小班的孩子来说,可以用鲜艳的图画、奇特的声音、可爱的玩具或道具吸引他们的眼光,再用好玩的腔调给他们讲故事,他们会变得很专注。
再次,教小班的孩子要给孩子培养好一定的秩序,幼儿园里一般都有“常规”。常规教好了,上课会轻松很多,如果是新招的班,那常规的培养尤其重要。
最后,给孩子上课的时候,尽可能的语速放慢,一个词要多重复,让孩子能看清你的口型。尽量挑简单的,他们容易接受的先教。
1.每月主题开展,提前通知家长。
2.家长协助幼儿搜集资料:图片、书籍、物品及协助寻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料
3.家长参与主题,与幼儿一起探索。
4.主题活动其中某环节,需要家长共同完成,一起染布,一起做饭,一起做实验等。
5.主题活动开展中,请家长到幼儿园,和幼儿一起参与一次探索活动。
6.主题进入后期,教师可邀请家长来园,观看幼儿主题活动成果。
7.主题活动结束前,全班幼儿根据主题探索学习到的各知识点,编排一台情景剧,表演给家长看。通过表演,让家长了解本主题活动幼儿掌握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