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域空间的设置:
利用桌子、玩具架等,隔离出各独立空间的方式进行空间区隔,如语言区、美工区、益智区、科学区、建构区、数学区等,设置这些区时需注意“动静分离”,即安静的区角和嘈杂的区角要分隔开;进入教室感觉玩具柜、桌椅占满空间,不留过大的空场。
2.区角材料的投放:
区角材料是幼儿活动操作对象,材料的投放要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及发展水平,材料本身不仅蕴含的教育意义,更是孩子体验、探究的媒介,因此材料的投放影响着幼儿游戏的内容和进程;按照标配幼儿玩具材料摆放。
音乐活动不分男女,其实孩子们都很喜欢音乐课,只是有些音乐活动需要做动作,打节奏,需要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部分男孩子可能是坐不住,也可能是因为音乐活动中有舞蹈律动部分,他们觉得难,所以不喜欢。
做为幼儿园老师,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引发兴趣,重过程,不重结果。
只要过程中,孩子感兴趣,开心、积极参与就可以了。不能要求幼儿做的一定要好,叫做什么就做什么,教师限制幼儿自由,限制幼儿想象力,限制幼儿创作和发挥,都会影响幼儿对音乐课的兴趣。
要想让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男孩子在音乐课中发挥最佳效果,老师就要关注这个孩子,和他一起做,一起想,一起玩,多表扬,多重视,孩子一定会喜欢上音乐课,还会充分去表现,让老师肯定他。
概念:排序时将两个以上物体,按某种特征上的差异或规则排列成序(排序是一种复杂比较及连续的比较)。
意义:
1.排序有利于学习计数。
2.帮助幼儿数数的顺序,建立起数学概念。
3.排序能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概念。
4.理解排序的可逆性、传递性(A>B B>C A>C)、双重性。
排序的种类:
1.按物体的外部特征排序
2.按规律排序
3.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越来越大、越来越小
4.按数排序
发展特点:
幼儿对物体大小、长短的排序能力要早于对实物数量的排序,实物数量的排序又比抽象的数字排序为先。
排序能力的年龄特点:
1.排序能力与排序数量有关。
3岁幼儿数量在3个物体为宜;4岁幼儿数量为5个物体为宜;5岁幼儿排序数量10个物体以内。
2.思维能力与排序发展顺序有关:正排序、逆排序、 传递性、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