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学能力是幼儿在学前阶段为了适应小学学习生活而进行的生理、心理、能力、习惯各方面的准备。它既包括一定的知识技能的储备,更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亲社会行为,还包括生活自理能力等。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作奠基,这是一个准备的过程,但并不是一个提前学习的过程。
幼小衔接入学能力课程从幼儿的入学愿望、学习兴趣、生活能力、行为习惯和交往能力等方面入手,着重能力的培养,帮助每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让孩子提前适应集体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促进孩子多元智能的开发,让孩子从学龄前阶段喜欢学习、主动学习,使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前拥有良好心理状态。
1.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1)从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做起,让孩子学会自己穿衣、洗脸、叠被、整理房间、端饭、吃饭、擦桌子、扫地、过马路等小事,自己管理物品,如书本、文具、玩具等。每次课前学会自己整理书包,把教科书、作业和各种文具分门别类摆放整齐。
2)帮助幼儿建立时间概念,学会管理时间。培养孩子按时就寝、按时起床的习惯。
2.兴趣的培养
1)注意观察孩子,了解幼儿真正的兴趣所在,因材施教,培育孩子的突出特长。
2)为了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可以提前带孩子去即将就读的小学学习,熟悉校园环境,对学校产生亲切感。
3.学习品质的培养
着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习惯、态度、能力。培养幼儿端正的学习态度,学习任务必须自己完成。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握笔写字的姿势,正确的坐姿。鼓励幼儿学会计划与反思;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幼儿勤于思考;为幼儿提供使用各类工具的机会,学会借助工具解决问题。
4.任务意识与规则意识的培养
鼓励幼儿自主安排合理的学习与玩耍时间,有效规划自己的零花钱,主动做家务,参与班级、家庭各项规则制定和遵守,从而有意识地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5.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
培养幼儿的礼貌意识,能够照顾身边人的感受和情绪,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幼儿自身的心理素质,注重逆商的培养。
1.各种量比较的方法
运用各种感官感知量(视觉、触觉、运动觉、各感觉综合器等);通过重叠法、并放法、对应比较法等。
2.幼儿量排序的方法
1)利用学具操作探索排序。
2)按范例和口头指示排序。
3)说明排序要求和基本方法(排序方向、排序起始线、排序规则、自由排序、寻找便捷排序方法)。
3.学习量守恒的方法(大班的教学内容)
1)运用变式。
2)用同等量的2份物体作守恒判断。
3)用数表示量的守恒:一个长方形是2个长方形也是四个小长方形。
4)渗透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思想。
4.认识量的相对性的方法
1)量的相对性是通过对三个不同量的物体的比较来认识的。
2)运用操作、游戏等方法巩固对量的相对性的理解。
5.自然测量的方法
测量是把待测定的量与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这个公认的标准量叫做测量单位。
常用的测量方法有: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直接用测量单位进行的测量叫直接测量。
借助公式得出的测量结果叫间接测量。
幼儿学习的是自然测量:利用自然物为测量单位进行的测量为自然测量。
意义:是认识量的手段,加深对各种量的认识,有助于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对10以内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及测量活动的兴趣。
方法:
1.对不同的量进行测量应选用不同的测量物。
2.讲解演示,教幼儿正确测量的方法和理解测量工具。
3.在生活中、游戏中应用测量活动。
4.理解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生活区有两个三层玩具柜,玩具比较多一些。
1.玩具柜一,放精细动作的玩具(捏、咬、倒、捏珠子,拧瓶盖、配对)
2.玩具柜二,生活技能训练(刷牙、镜子、洗毛巾、扫地、倒水、切水果、挂衣服、钱包拉锁)
第一层:针线盒、刷牙、镜子
第二层:切水果器、捏夹子、五件套包
第三层:晾衣架、脸盆、一套小簸箕
衣饰架用来演示扣扣子、系带子、拉拉链等工作训练。
生活区培养目标:
1.利用各种游戏,让幼儿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2.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
3.练习手眼协调、抓握、捏、剥、拧等精细动作
4.培养幼儿专注力、克制力的训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给幼儿提供积极交往的机会,创设合作情景,促进合作意识的形成。
2.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渗透正确学习交往的方式方法。
3.当幼儿在与同伴之间交往存在争执时应尝试这让幼儿多去自己协商解决问题。
4.教师减少高控,多给幼儿自主交往的机会。在幼儿自主交往中,告诉幼儿,你有权利选择朋友,但是如果遇到别人的拒绝,也要接受,因为别人也有拒绝他人的权利。
5.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学会友好相处,出现问题自己处理不了的,要及时告知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