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排序时将两个以上物体,按某种特征上的差异或规则排列成序(排序是一种复杂比较及连续的比较)。
意义:
1.排序有利于学习计数。
2.帮助幼儿数数的顺序,建立起数学概念。
3.排序能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概念。
4.理解排序的可逆性、传递性(A>B B>C A>C)、双重性。
排序的种类:
1.按物体的外部特征排序
2.按规律排序
3.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越来越大、越来越小
4.按数排序
发展特点:
幼儿对物体大小、长短的排序能力要早于对实物数量的排序,实物数量的排序又比抽象的数字排序为先。
排序能力的年龄特点:
1.排序能力与排序数量有关。
3岁幼儿数量在3个物体为宜;4岁幼儿数量为5个物体为宜;5岁幼儿排序数量10个物体以内。
2.思维能力与排序发展顺序有关:正排序、逆排序、 传递性、双重性。
幼儿剪纸活动:剪纸是一种实用性强、表现力丰富、流行最为广泛的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在我国有着深厚的传统基础,体现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具有鲜明的本土艺术特色,它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让幼儿在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还发展了幼儿的创造力,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剪纸是一种较为综合的智力趣味活动,除了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外,还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是美术教育手段之一。
教师指导:
1.感受民族氛围,激发幼儿的剪纸兴趣。
剪纸艺术具有源渊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但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了解的很少。因此,教师首先就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剪纸环境,让幼儿欣赏一些我国著名剪纸艺人的剪纸作品,感受浓郁的民族气息与氛围,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例如,在墙面上布置“民间剪纸”,是一幅幅典型的剪纸作品,在窗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窗花,在墙上挂着各种形状的剪纸。使幼儿能够更好的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2.在观摩中学习。
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它的题材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因此,当幼儿在创作剪纸时,他首先就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就需要幼儿在平时生活中学做一个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
在剪纸活动中,先引导幼儿观察,从简单的形状、线条开始,逐步转入复杂的花形。例如:剪窗花前,鼓励幼儿观察窗花的花形,发现与以往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在想出自己将要剪的花形,然后进行创作。在剪的过程中,指导幼儿运用一些技巧,对折剪要剪出物体的轮廓,再进行中间的剪刻。多次折纸后,剪出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甚至菱形的窗花。
幼儿的经验是在不断实践中获取的,为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不断提升他们的经验。我们在中整个教学进程的难度逐渐增加,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通过一段时间下来,幼儿已经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进行创作出各种有趣的作品了。
3.在游戏中学习。
游戏不仅是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反映,也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可以在自由、安全和成功感的体验中,获得愉悦、乐观、和自信。在同伴的互惠交往中,认识自己,学习知识,发现和创造。
幼儿可以尽情地享受剪纸带给他们的愉快和成功。刚开始时,有些幼儿出现了败笔,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剪纸活动为幼儿创造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学会探索、创造,在不断的成功中体验成功。
4.利用家长资源学习。
充分利用家庭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例如:幼儿园进行“动物”主题活动,为了创设环境,我们邀请XX的爸爸,剪一些小动物,栩栩如生的小金鱼,活灵活现的小螃蟹,会让孩子们惊叹不已,由此激发幼儿学习剪纸的兴趣,家长也会协助教师帮助幼儿剪纸。在家长的配合下,我们运用剪纸的作品可用来美化环境。剪的拉花、窗花,可以做装饰。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丰富墙面美化了环境,不但能激发对剪纸的兴趣,也熏陶了幼儿对美的事物和美的环境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美的感受力。
探究目标:
1.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
2.经常问各种问题,或好奇地摆弄物品。
3.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
4.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5.能够说出1块石子、1个木块、1个塑料片放在水中的沉浮。
6.能够说出糖、盐、沙子哪个放在水中能够溶解。
7.知道电器需要通电才能开始工作。
8.电池的正负极。
9.能说出哪些物品能被磁铁吸住。
10.能够说出振动产生声音。
11.知道塑料勺子摩擦后产生静电。
12.能够分辨不同的气味。
观察目标:
1.能够说出水是无色无味,透明,具有流动性,两到三个即可。
2.能够说出水的温度不同,溶解的速度也不同。
3.能够说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处不在的。
4.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能注意并发现周围的动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5.能够说出不同材质的物品放在瓶中震动后,发出的声音不同。(如。珠子、沙子、泡沫球)
6.能发现物体和材料的软硬、光滑和粗糙等特性。
7.能够说出把珠子放在易拉罐里声音最大,把珠子放在酸奶盒里声音最小。
8.能感受天气对自己生活和活动的影响。
9.简单了解和体会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什么是爱心:
爱心是指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愿意与人分享。爱别人意味着你要善待他们,关心他们,通过各种善意的方式表达你的爱。包括一个微笑、愉快的说话方式、一个体贴的动作、一个关心的眼神,都可以表达你的爱。爱就是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的感受,甚至可以对陌生人付出关心,对他们表达你的爱。
为什么要实践爱心:
如果没有爱,你会感到非常孤独,当人们感到不受重视的时候,会有沮丧的情绪,也会发脾气,对人对事都粗心大意,远离朋友和亲人,变得难以接近。每个人都希望被人喜欢,渴望被爱,当你去爱别人的时候,会有很强的存在感和被需要感,你会觉得很满足和幸福。
指导建议:
A.教师语言:
教师在一日生活中要关注到幼儿爱心的萌发和表现,及时地给予语言的肯定。如:“明明真是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老师喜欢有爱心的小朋友。”教师也可以用语言,引导幼儿萌发爱心,如:“小花真可怜,没有人给它浇水都快渴死了,谁来给它浇浇水呀?”
B.教师行为:
对于培养幼儿做一个有爱心的孩子,教师要起到表帅作用,对周围的人要友好,做到互助互爱,同时对动物、植物也要关心、爱护,让孩子从你的身上了解什么是爱,并学会如何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