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手工染纸的起源与现状:
“染纸”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民间美术,染纸起源于民间印染,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灿烂的印染文化,中国的印染工艺历经千年,生生不息,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技艺独树一帜,深受中、外人们的喜爱。它是将吸水性纸用折叠、绞夹、卷曲、搓揉、捏皱等方法进行加工,并通过点、染、浸、罩、接等方法上色而形成纹样的一种表现方法。
染纸操作方便,色彩鲜艳,纹样千变万化,可以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染纸,因其变化无穷,最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一种适合少儿特点,富于游戏性的美术课。通过对图案设计、色彩配置和多种技法的学习及具体制作过程,可以形成学生的创作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和动手动脑的能力,从而激发艺术创作的兴趣。染纸能给学生的创作活动带来许多意外和惊喜,使之对染纸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对色彩的敏感性,增进对民间美术中对称、均衡等形式美要素的认识与理解。
2.染纸的主要材料:
染纸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有两种,一是吸水性强的纸张,教学中一般使用生宣纸。这种纸张因为所用木浆纤维较粗,所以柔软蓬松,吸水性强,是染纸艺术中首选材料,也是染纸成败的关键因素。染纸所用的颜料,一般使用水性颜料,因为水性颜料色彩颗粒细腻,在生宣纸上的渗透力强。
3.染纸的制作方法与过程:
染纸手工的制作方法,主要可以分为折叠、染色、打开、粘贴四个相互衔接的步骤:
(1)折叠:根据制作的需要,可把纸裁成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也可以把纸剪成生活用品的形状,如衣、裙等。折叠方形纸时,可将方形纸反复对边折,再对角折,折成一个小三角形;还可以将方纸分成9等分或16等分的小正方形;折叠圆形时,首先将纸以直径为折位线对折,折成半圆形,然后再以半径为折位线,反复地对折,折成小扇形。由于折叠的方式不同,最后染出的效果也是多种多样的。
(2)染色:将折好的三角形、方形、小扇形的纸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中指随在食指的后面,先把一个角蘸到盛有颜色的碟内。由于所用的纸吸水性强,颜色就自然渗透到里面去,这样就出现了晕染的艺术效果。
(3)打开和粘贴:如果先蘸黄色,再在黄色的基础上蘸蓝色,这样就会产生绿、草绿、黄等不同的色调变化;一个角染完了再染另一角或另一边依次蘸染,直至完成。注意蘸色时,除了注意色调搭配以外,还要适当留出空白。为了使花纹图案更富变化,还可以用手指、棉签、毛笔等蘸染颜色在纸上点点、画画。将染好的纸,按纸的折缝一层一层地轻轻打开铺平待干。粘贴在打开的染纸作品的四角边缘抹少许浆糊或胶水,粘贴在白色衬纸上。
4.染纸的几种染法:
(1)浸染法:将纸直接浸入颜料染色,这种方法称之为浸染法。
(2)滴染法:将彩色墨水滴在折好的纸上,并将纸进行挤和捏。
(3)点染法:用毛笔点的方法。
5.步骤和方法:
染纸的纹样取决于纸张不同的折叠方法以及所夹扎、浸染的不同形状与位置。
(1)构思:考虑作品的用途以及构成形式、色调、折叠、夹扎、染色的方法等。如果是用于装饰环境,在构图与配色上要更考究一些,使作品符合图案画的要求;做剪纸用的染纸,最好运用渐变染色法,也可染后再根据染纸作品的效果考虑用途。
(2)折叠的方法:常用的有田字格(井字格)、米字格、辐射状等方法;还可以根据需要,将纸折叠成多角形、扇形或任意卷、搓、捏、团等。制作的过程中,可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设计出更多的折叠方法,染出更加新颖、别致的作品。
(3)夹扎、染色的方法:夹扎,是在折叠纸张的基础上,用铁夹、竹、木、塑料等异形夹板或其它工具夹扎出纹样。铁夹与夹板还可以起到增加空隙、防止串色的作业。
6.染纸的运用。
(1)染纸剪纸
(2)染纸撕贴画:染得不太理想的作品,可用来做撕纸或剪、撕、贴组合画面。比较复杂的内容可以先起画稿,简单的部分可以直接撕、剪出形象。
(3)染纸装饰造型:染纸作品还有许多用途,如用来包装礼品,做纸袋、书签以及装饰瓶子、纸盒等。用染好的纸张包装礼品,要根据礼品的造型选择合适的图案、色彩及纸张的形状,还可根据需要在包装盒上加以装饰。用染纸作品叠成人物的衣裙,用牙签或冰棒棍做中间的支撑,贴上人物的头部及其它装饰,做成的纸偶书签。用染纸剪纸余下的碎片,按色调分类,贴在玻璃器皿或其它器物上,不失为一种巧妙的装饰手段。
幼儿泥塑活动:是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的艺术美,受到美的熏陶、教育,而且还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实践中,我们注意将各年龄班幼儿的泥塑作品进行拍照、收集和归纳。发现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塑造水平和发展的线索如下:
1.小班幼儿在塑造技能上处于原始性体验、感知泥土阶段。由于这个年龄的幼儿手部小肌肉的发育不够成熟,认识能力也很有限,他们在塑造时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无目的地玩儿泥,在任意拍打、摆弄的过程中。偶尔发现自己塑造的形象与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相像。于是给予命名。有的幼儿说:我捏了一个大饼。也有的幼儿看着自己捏的泥说,我这个是蛋糕。还有的幼儿整个活动中始终在揉泥、分泥、再揉泥,或用力摔泥。在快乐的玩耍中,他们感受到能使泥不断地变化:揉圆、拉长、压扁,还可将泥条卷起来等等。幼儿在一种纯粹的玩耍活动中任意地塑造一些简单的形体——圆柱体、球体等,依据泥的变化和所塑造的形状赋予作品名称,如:“我捏的是床,上面是许多小朋友。”“这个是沙发。”“这是苹果。”“这是一个人。”“这是一头大象。”等等。
经过更多的摆弄、操作后,在小班的后期,幼儿由无目的的动作逐渐呈现出有意的尝试。幼儿常常在塑造前就宣称他要做个什么。然后,才开始着手塑造。他们依据自己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实物和游戏中玩耍的小玩具,产生了塑造的兴趣。可以有目的地设计一些简单的物体形象。如:小汽车、小动物、水果、蔬菜、小朋友等,但塑造的是“蝌蚪人”式的浮雕作品。因为手的动作发展不够成熟,还不能很好地表现物体的细节。如幼儿塑造的“小朋友”只有头和身体,“小兔子”只有头和一对长长的耳朵。
2.中班幼儿在小班塑造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具有了立体造型的意识。正如日本幼儿心理学家崛崛内所说:“(在黏土造型方面)4岁左右的幼儿就有了较好的有意造型的倾向”。中班初期,幼儿还不了解立体的东西。他们还是以图画式的半立体形式去表现事物,可以说是浮雕式作品。如:儿童塑造的小飞机、小动物、蝌蚪人等,虽然已经具有了较完整的结构。但还是用棒状组成的平面图。他们表现的是两度空间式样,也就是说虽然用棒状结合并有连接了,但是还不能立起来。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观察实物、玩具,能意识到要让自己塑造的人或动物站立起来。就要在腿部多加泥,慢慢地尝试着将人物和动物的下部塑造得较粗大。体会到上轻下重的道理。
随着幼儿对事物的观察、了解、概括能力的提高,中班后期的幼儿塑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能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内涵,如塑造不同动作的人,在塑造害怕的人时头发是直立着的,显得很紧张。
由于幼儿的手部精细肌肉的发育,手眼协调能力增强,又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能塑造一些立方体、圆柱体,并会用合成的方式组合一些复杂的物体,如各种式样的汽车和不同的小动物,所以,逐渐能把自己看到的“顽皮的猫”、“捉老鼠的猫”、“贪吃的猫”等活灵活现地表征出来。他们开始能运用泥塑的方式,表达自己所感悟的事物突出的特征。
幼儿在此基础上,能运用较流畅的方法塑造不同的动物、物体。如塑造长颈鹿,幼儿能将一块长的圆柱体用两手一拧、一端向下一弯即呈现出其显着的特征。由于幼儿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所限,此时还不能充分地、自如地再现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内在特征的表征。
3.大班幼儿塑造的主题、表现的技能,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觉经验发展而提高,其泥塑造型能力、对客观事物的概括能力、立体性的表现能力都逐步发展,运用泥塑表现情感的程度也大大增强了。这一时期,由于儿童手部精细肌肉的发育,手眼协调能力增强,又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因而他们表现的欲望很强烈,喜欢用泥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体验。他们会借助辅助工具来塑造物体的细节特征。所塑造的人物不仅更精细,而且已经有动作和神态,有的还反映了他们对人物职业的理解,如:解放军的威武、小朋友过生日时的快乐等。大班后期,经过教师的引导,幼儿能抓住人物、动物的不同特征、习性、性格、神态等加以表征,如“淘气的小猫”、“伸懒腰的懒猫”、“玩尾巴的小猫”、“护食的猫”、“回头的猫”、“猫的一家”等,或者针对生活中常见的小狗、小羊、石狮子等不同的性格和神态,进行较精细的塑造,同时反映出自己爱的情感和体验。
总之,幼儿泥塑能力的发展最终受幼儿心理发展的制约,并伴随幼儿立体知觉能力和知觉经验而逐渐发展。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来说,由于个体成熟程度、生活环境以及教育上的影响不同,个体所表现出的差异也不一样,教师应明了每个幼儿的发展进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户外活动每天有两次,每次一个小时。组织好户外活动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做好幼儿参加户外活动前的准备工作。组织幼儿更换室外鞋,托班需要老师及时给与帮助,冬季要穿好外套,助理老师准备好卫生用品,用于擦汗或者冬季擦鼻涕。
2.主教助教助理老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幼儿参与集体游戏活动,按照全运动健体课程组织幼儿年龄特点的趣味游戏。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掌握活动时间和活动量,注意动静结合,爱护各种体育器械,学会正确使用各种体育器械,友好合作协商的使用。认真进行体育游戏,不能无故不参加活动,活动前后提醒幼儿自己穿脱衣服。
3.要提供给幼儿丰富可选择的玩教具,注意照顾个别幼儿,安排好体弱幼儿的活动量和活动密度,保持动静合理的运动量。
4.控制好幼儿户外活动时间,结束后主教在队前,助教老师在队中,助理老师在队尾组织幼儿回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