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的特点:幼儿能走得自然轻松、有精神、有节奏,摆臂较适度,步幅较均匀,身体姿势基本正确。
2.跑的特点:6岁后,初步显示出个人的动作特点,男孩跑的能力稍高于女孩。
3.攀登的特点:经过成人的指导以及自己的不断练习以后,5—6岁的幼儿在攀登时已能表现出手脚交替的动作,但从攀登设备上下来时,多数幼儿仍然使用并手并脚的方法,不过,这时幼儿已能在攀登设备上较熟练、较灵活地做钻、爬、移位、悬垂等动作,动作较灵敏、协调,这表明幼儿控制身体的能力已有了较好的发展。
4.钻的特点:5—6岁的幼儿,钻的能力发展较好,已能较灵敏、协调、正确地钻过各种障碍物。
5.平衡能力发展特点:随着神经和运动器官的发展,五六岁幼儿平衡能力显著提高,走平衡木时,能保持身体正直,上下肢协调,显得轻松自然,而且能大胆地在平衡木上做一些改变姿势的动作,如,边走边做上肢平举、上举、抬腿、蹲下站起等动作;同时,幼儿在活动中还能及时调节身体、适应活动的需要,保持身体自如、平衡,有些6岁孩子还能掌握像滑冰、骑自行车一类对平衡能力要求较高的运动技能。
“以音乐开启智慧之源,以律动唤醒生命之根”,律动,是指伴随音乐做的有节奏的动作,很适合幼儿学习和操作。
音乐教育强调的是以幼儿为教学中心。而音乐教育中的律动教学形式,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引发幼儿兴趣,更适合低年段幼儿爱动的特点。
1.幼儿律动合适的音乐:与小动物有关的音乐,幼儿来模仿小动物的动作。与生活习惯有关的音乐,幼儿模仿生活习惯动作。无歌词,但节奏感强的音乐,幼儿根据较强的音乐按教师口令做动作。
2.律动一般都是放在音乐课导入活动中,幼儿听着音乐,做着动作在教室内随意站位。让幼儿在放松的状态下,进入下一个环节。
3.律动的动作,可以是教师指定,也可以是幼儿自编,大部分幼儿律动还是以幼儿自编为主,这样才能体现幼儿能随音乐感受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幼儿总是很容易被律动调动起来,对律动充满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与低年段幼儿生性好动、好玩、好奇的特点紧密相关。又有游戏性的组合还能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奠定基础。
在以往的教案计划中,经常看到目标部分教师写的都是教学内容,有的教师分不清楚什么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严格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应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项要素,有一套规范的陈述方式。
首先情感需求——喜欢、愿意、主动……(需有明显行为表现)
其次,行为动词要选用那些描述幼儿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的词语,如写出、说出、辨别、比较、对比、指明、背诵等,而不是掌握、领会、理解这样的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词语。
再有,应叙写影响幼儿学习结果的限制条件与范围,包括允许使用的辅助手段、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
最后,说明幼儿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目标是目的的具体化,是可观察、可解说、可测量、可评价的。
纲要的目标明确三大方向: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
更多幼儿园加盟精彩内容:幼儿园如何实现高效管理,实现低风险运营?
教学要求:
1.教幼儿认识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能正确说出名称和基本特征。
2.教幼儿区分平面图形和几何体,知道平面图形只有长短、宽窄、几何体有长短、宽窄和高低。
教学方法:
1.在观察、触摸几何体的基础上认识几何体的特征。
2.比较平面图形和几何体以及几何体之间的不同。
3.操作探索几何体的特征。
4.在泥工、手工和建筑游戏等活动中巩固对几何体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