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以往的教案计划中,经常看到目标部分教师写的都是教学内容,有的教师分不清楚什么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严格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应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项要素,有一套规范的陈述方式。
首先情感需求——喜欢、愿意、主动……(需有明显行为表现)
其次,行为动词要选用那些描述幼儿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的词语,如写出、说出、辨别、比较、对比、指明、背诵等,而不是掌握、领会、理解这样的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词语。
再有,应叙写影响幼儿学习结果的限制条件与范围,包括允许使用的辅助手段、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
最后,说明幼儿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目标是目的的具体化,是可观察、可解说、可测量、可评价的。
纲要的目标明确三大方向: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
更多幼儿园加盟精彩内容:幼儿园如何实现高效管理,实现低风险运营?
10米往返跑训练,可反映人体的灵敏素质。在测评时,儿童至少两人一组,发令员站在起跑线的斜前方发令,儿童站在起跑线后,不得踩线,两脚前后分开用站立式起跑。当听到起跑信号后,立即起跑,同时计时,在折返处用手触到物体后返回目标线,中途不能串道,当受测儿童胸部到达终点线垂直面时停表。测试一次。以秒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教学要求:
1.教幼儿认识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能正确说出名称和基本特征。
2.教幼儿区分平面图形和几何体,知道平面图形只有长短、宽窄、几何体有长短、宽窄和高低。
教学方法:
1.在观察、触摸几何体的基础上认识几何体的特征。
2.比较平面图形和几何体以及几何体之间的不同。
3.操作探索几何体的特征。
4.在泥工、手工和建筑游戏等活动中巩固对几何体的认识。
大班实施一日流程中适量减少区域活动时间,增加幼小衔接课程时间。每周2次区域活动时间,三次幼小衔接时间,尤其到了大班下学期,可减少到一周一次区域活动时间,一周四次幼小衔接课程时间。具体实施安排如下:
晨间接待7:00~7:30
晨间拉琴练习 7:30~8:00
早餐时间8:00~8:30
区域活动时间8:30~9:15(一、三、五,为幼小衔接课程时间)
座圈时间9:15~9:30
加餐时间9:30~9:45
微课程时间9:45~10:00
户外活动时间10:00~11:00
微课程时间11:00~11:30
午餐时间11:30~12:00
餐后散步时间12:00~12:15
午休时间12:15~13:30
起床加餐时间13:30~14:00
主课程时间14:00~15:00(特色课程、幼小衔接课程时间)
户外活动时间15:00~16:00
微课程时间16:00~16:30
晚餐时间16:30~17:00
离园时间17:00~18:00(课外课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