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告知家长孩子的拖延行为需要重视,并帮助孩子加以改正。
其次和家长分析一下幼儿拖延行为养成的原因有哪些,根据家长提供的信息,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做事情拖延,一方面是手眼协调能力还在发育当中,有些动作牵扯到的小肌肉还不够强壮;比如学习系鞋带,用卷笔刀削铅笔之类的。但是另外一方面的原因有可能是反映了他内心不够自信。关于自信心的问题其实更多是需要家长的改变。有些小朋友在家里几乎不用自己动手整理玩具,基本上都有人代劳。这也意味着这些小朋友在家里也没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管理自己,比如怎样收拾玩具更整齐,怎样摆放绘本更容易找到自己最喜欢的故事等等。因此,改变教养方式,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加幼儿的自信心,就可以改变幼儿的拖延行为。
1.将班级孩子平均分在一周内,在入园、离园时都能够在这一周与每一位家长进行沟通,沟通时间不宜过长,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这一周的情况。
2.如有需要约谈家长,安排好时间随时进行。
首先应该在跟家长沟通的时候,让家长知道,引导性的问话对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孩子对于家长引导性的问答通常的回答都是:是的,有。这也是孩子的一个特点,家长总是这样问,在孩子心里会有很大的影响,会造成在幼儿园的压力和紧张。
“在幼儿园过得不开心怎么办,会不会被别人打。”家长的这种行为就像是一种心理暗示,在幼儿园被人打是一定会发生的事,宝贝会“有意”关注这件事,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会将小朋友之间正常的玩耍“当作”小朋友在打他。这样会影响孩子和小朋友之间建立建立良好的玩耍关系。
相反,在家里家长如果换种方式引导孩子,会对孩子有很大的帮助的。
今天在幼儿园和谁一起玩了?你们一起玩的什么啊?玩得开不开心啊?这样的引导会让孩子在幼儿园寻找机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建立简单的朋友关系,有利于宝贝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1.平复家长情绪,待家长情绪稳定后再来处理事情。
2.认真倾听家长的反馈,并做好记录。然后告诉家长会认真对待这件事,双方达成一个共同认同的反馈时间节点。
3.园长约谈班级老师,核实家长反馈孩子多次被咬的具体情况。
4.园长按照共同达成的时间节点及时约谈家长,向家长反馈。
(1)我们会在将咬人的孩子与您家的孩子短时间内分开;
(2)约咬人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加强家庭的引导;
(3)请咬人的孩子家长向被咬的家长倒歉,双方达成理解;
(4)及时向被咬的孩子家长反馈之后一段时间咬人的孩子的转变;
(5)班级加强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对有攻击性的孩子请助理老师日常给予更多关注。
1.将所有问题的出发点都归结于幼儿发展;
2.与家长心平气和进行探讨、沟通;
3.一起归纳、总结出最合理、最有效的解决幼儿成长问题的方法;
4.在方法实施一段时间后,一起分享、分析、探讨,没有谁的教育理念方法最合理,只有哪种方法最适合幼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