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要加盟 > 教育教学
如何做好班级固定资产记录与交接工作?

1.班级新开班时,都配置了新家具用品玩具图书等物品。主教先对各种物品进行核对,并登记入册。签字:时间数量核对人。

2.班级在使用物品中出现遗失破损,及时上报并登记日期数量。

3.班级新添加物品及时登记:数量日期接收人。

4.班级更换教室,要对班级物品进行交接到下一个接班的主教。

5.班级更换主教,要对班级物品进行交接给新主教才可离开。

6.班级所有物品清点与交接需园所后勤管理人员跟进与核实确认并签字。

   

2022-07-29
展开全文 收起
如何实施微课程?

1.微课程一般是在加餐后,午餐晚餐前这些过渡环节进行。

2.微课程内容涵盖:识字阅读诵读.故事谈话讨论名画欣赏名曲欣赏等。

3.微课程不需要教师准备太多教具,只需要利用短的时间加强对幼儿某项技能或知识的渗透与强化。

4.微课程不宜时间过长10~15分钟之内完成。

 


2020-05-19
展开全文 收起
如何进行幼儿园的舞蹈教学?

幼儿舞蹈不等同于成人舞蹈,它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是通过幼儿表演来体现幼儿生活的情趣,反映的是幼儿的生活、思想、感情和态度。它是陶冶幼儿性情,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幼儿园舞蹈教学,能够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幼儿自我表现和自我表达的艺术潜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的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而如今在幼儿园教授幼儿舞蹈的过程中,教师很容易把着重点放于训练幼儿的技能技巧上,忽略了幼儿情感的发展。没有为幼儿营造自由感受和表现的环境,创设一个宽松的表达空间。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以上两点,结合各种符合幼儿特点的教学手段,是能够给幼儿园幼儿舞蹈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1.幼儿舞蹈的作用:

A.提高美感、塑造完美体形。
幼儿在没经过形体训练之前,很多有“驼背”、“端肩”等不良的站姿。小时候不对此进行矫正,长大后他们的体形和仪态必会出现如俗话所说的“站没站相、坐没坐相”等问题。在舞蹈形体训练中可利用“小小解放军”、“小警察”等形象,让幼儿能在角色的代入中自觉改变这种不良的习惯。使他们无论在舞蹈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保持挺拔向上、活泼大方的形体。
B.发展智力,培养良好品质。

幼儿舞蹈活泼优美、符合幼儿好动爱跳的性格。在旋律、动作的模仿中提高自己的理性认识,加深幼儿对生活、事物的理解。舞蹈动作是无声的语言,幼儿常常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的感悟去表现这些动作的内涵。而这些动作又能激发、启迪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阔创造性的思路。例如在一首轻快的乐曲中,启发幼儿想像是小白兔在玩耍,让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幼儿的动作可爱活泼,有的在模仿小白兔吃萝卜,有的在模仿小白兔在跳舞。在模仿创作的过程中,幼儿理解了音乐的特征,通过跳跃进行了节奏的练习。接着让幼儿仍然用同一首曲子,让他们联想其他的小动物,并尝试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幼儿在理解旋律和乐曲特征的基础上,展开无限的想像和创作。有的模仿小青蛙,有的模仿小松鼠。最重要的是他们大部分能根据乐曲的特点来进行选择模仿的对象。这就说明幼儿不是盲目的进行,而是有意识地模仿、创作。
C.在集体舞蹈中,需要赋予每个幼儿自己的小角色。告诉他们,自己是舞蹈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一名队员。他们整齐的队形,划一的动作,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如果有一个幼儿不认真,动作不协调,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画面的美感。在这种气氛中,幼儿慢慢会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另一方面,舞蹈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痛苦和艰辛才能完成。这就需要这些新一代的独生子女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精神。

2.幼儿舞蹈的分类
幼儿舞分两大类。A.自娱性幼儿舞蹈。B.表演性幼儿舞蹈
A.自娱性幼儿舞蹈:主要以娱乐性为主,于娱乐之中。常见的有:幼儿律动、幼儿歌表演、集体舞、音乐游戏。
(1)幼儿律动:又分生活类律动和动物类律动,是指在音乐和节奏伴奏下,以身体动作为基础,以节奏为中心的音乐活动,要求节奏感强,动作形象简单。
(2)幼儿歌表演:幼儿在唱歌的时候,配以形象生动的动作,用声音和形体共同去表达情感,其特点是以歌为主,动作为辅,以简单的动作表现出来。可以坐在凳子上全体围成圆圈,也可以站着跳。
(3)幼儿集体舞:是一种集体娱乐的歌舞形式。它以规定的队形和动作相结合,参加者成双结对集体舞又分邀请舞、单圈集体舞和双圈集体舞。它能培养幼儿之间的一种情感文流和集体意识,达到相互了解,团结友爱的目的。
(4)幼儿音乐游戏:是通过有趣的身体活动,在音乐或歌曲的伴奏下进行的有一定规则的游戏活动,目的是为了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培养节奏感,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B.表演性幼儿舞蹈:是指编导者通过对幼儿生活的观察,经过艺术加工,提炼出的一种表演性来反省幼儿生活的舞台艺术作品。
(1)传绪舞蹈:如幼儿舞蹈向前冲通过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抬腿、摆肩、扭腰等动作。表现那股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的情绪。
(2)情节舞蹈:如井冈山下种南瓜表现一群苗族小朋友上山挖地、种地的场景后来通过劳动结出了一个大南瓜,孩子们高兴地围着南瓜跳起来,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的好品德。  
3.幼儿园幼儿舞蹈教学 
有人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概括了舞蹈与音乐的亲密关系: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在幼儿舞蹈活动中,培养鲜明、生动、灵活的节奏感,能动作优美地表达感情,并培养幼儿运用动作造型以及动作的速度、力度变化去传情达意,为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化的健康发展推波助澜,使幼儿在用动作传情达意的舞蹈活动中,感受舞蹈美,领悟舞蹈的内涵,让舞蹈成为幼儿展现艺术才华的舞台。这就是舞蹈的目的。也是我们开展幼儿园幼儿舞蹈教学的目的。

(1)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在音乐的熏陶下陶冶情趣。

《规程》第20条明确提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环境中的育情因素,是因为优美和谐的气氛能积极地、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审美活动,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舞蹈和音乐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幼儿对音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其对舞蹈的表现和领悟。而课堂的几十分钟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幼儿进行音乐熏陶。因此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活动自然的把音乐带入幼儿的生活中,让音乐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从单纯的聆听过渡到对音乐的理解。在音乐的熏陶下幼儿情绪愉快,情趣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幼儿的感受能力逐渐得到提高。正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童年不能没有游戏,同样也不能没有音乐。”
(2)选择合适的音乐、题材。
音乐和好的舞蹈题材是舞蹈的灵魂,任何舞蹈都离不开它们。教师在对幼儿舞蹈进行音乐、题材选择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有两点:

A.音乐鲜明,新颖别致,富有儿童情趣,能够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活跃幼儿的想象思维。可有时并不是每首音乐都能完美的把所要教授的舞蹈用音符表现出来,不与舞蹈动作相符合。或许每首曲子中都有所需要的乐句或不希望出现的旋律。因此可以把各种音乐中的乐句按照自己的喜好,用电脑把它们合成并适当的加上音效,使它成为一首独一无二的音乐。再进行舞蹈动作创编,使音乐情景和舞蹈动作和谐结合。

B.内容是否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幼儿的情感抒发与表达。内容生动活泼,幼儿平时最喜欢进行的游戏。他们事先已熟练掌握了游戏的玩法,再配合夸张的表情和舞蹈动作,结合轻快的乐曲。一支具有童趣的舞蹈就产生了。
(3)熟悉感受音乐,将舞蹈形象化。
幼儿在舞蹈时如果对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乐曲的节奏节拍等没有感受,那么即使他们的舞蹈动作有多优美,他们的表情有多丰富,但他们的舞蹈仍然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所以在舞蹈教学中,首先让幼儿用心去聆听音乐,在熟悉了乐曲节奏节拍基础上,将舞蹈音乐形象化,通过形成有趣的故事来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将舞蹈和启发教育相联系,使舞蹈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让幼儿对音乐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如舞蹈小孔雀,可根据音乐及舞蹈动作,在幼儿熟悉音乐后,讲述小孔雀在树林中漫步、在河边河水、后来又翩翩起舞地故事。在幼儿的面前呈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将幼儿引入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并理解了每段音乐所表现达的含义,勾起了幼儿学习舞蹈,学习小孔雀的欲望。
4.传身授的进行舞蹈教学。
传身授教学包括教师的口头讲解和以身示范两个方面。教师在舞蹈动作示范时应给予幼儿合适的讲解,因有时幼儿的视觉感受并不精细,对教师的舞蹈动作不一定能看清、理解和掌握。这时教师应用语言加以指明,让幼儿注意到细节部分。但如果教在舞蹈动作示范时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踢腿、转身”等或用舞蹈术语去进行教学,必然会让幼儿丧失了学习的乐趣和兴趣。所以在口头讲解时尽量用儿化语、形容词,如:踵趾小跑步可说成脚跟脚尖跑跑跑;三踏步可说成走走走跳等。或将故事情节带入舞蹈动作学习中,如舞蹈小白兔的教学,在身体动作示范时加上故事的部分内容:小白兔在草地上跳跳蹦蹦,这边看看,那边看看有没有萝卜(在场地的周围蹦跳),呀,那里有个大萝卜(用手捂嘴做惊喜样,并用手指向前方)。小白兔高兴地拿起萝卜回家了(用手从地上做拣起物体的动作并蹦跳离场)。在带领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反复边舞蹈边讲述,幼儿的兴趣高昂,动作准确。另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的是要让幼儿学习随着音乐节奏的快慢、强弱舞动,而不是靠听口令或数拍子来进行舞蹈。
5.给予想象空间,适当进行创编。
许多教师认为舞蹈教学就是把现成的舞蹈成品教授给幼儿,幼儿在舞蹈学习中的角色是被动的,是接受的。很少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略了幼儿情感的发展。没有给幼儿营造自由感受和表现的环境和一个宽松的表达空间。在实际舞蹈教学中,可预留一小段音乐让幼儿自由地发挥。这个小小的空间让幼儿从中获得了体验成功的无限快乐。如舞蹈蜜蜂和熊,在舞蹈的结尾可让幼儿自己想象当蜜蜂发现熊偷吃蜜糖后,蜜蜂会用怎样的动作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


2022-07-29
展开全文 收起
如何实施科学小实验活动?

1.提供便于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充分感知与发现中获得发展

幼儿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喜欢摆弄、拼拆、移动等,这表明幼儿思维离不开动作,因此,我们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不应该是只能看,不能动,而是必须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动手的操作材料,吸引他们主动愉快地参与实验活动。 如小实验“溶解”,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盐、糖、奶粉、颜料水、木头、石子、铁钉、油、洗洁精等物品。孩子们通过在水中搅拌这些物品,能准确无误地知道哪些物品是可以溶解的,哪些物品是不能溶解的,然后让幼儿在游戏中比较,得出使物品溶解的最快的方法,最后让幼儿将不能在水中溶解的物品,想办法尝试借用某些条件让其溶解。幼儿对这一实验极感兴趣,持续玩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同时也知道了有关溶解的知识。选用各种各样不同材料可以做实验,选用同一种材料也可以做不同的实验。如提供幼儿一个生鸡蛋和一个熟鸡蛋,让幼儿想出辨别生熟蛋的办法。可以把蛋打开进行验证,也可以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把蛋放在盐水里观察蛋的沉与浮,以此来辨别蛋的生熟。同时让幼儿观察得知,蛋在不同比例的盐水中浮的位置也不一样。把蛋放在醋里,它不但会浮起来,还会冒泡泡。要是把蛋放入醋中浸大约一个星期左右,蛋壳会完全溶解,最后变成透明,只剩下蛋膜包覆的裸蛋了。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观察能力得到发展,进而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更加关注,探索的兴趣也更浓了,只有这样全面考虑,才能有利于幼儿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科学小实验的内容要科学、有趣、浅显,材料要多样化

科学教育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幼儿园的科学教育重在启迪,而非深奥知识的传授。因此,在设计科学小实验时应该选择科学的、有趣的、浅显的内容。如小实验“盐”,我们先让幼儿动手操作,感知盐能溶化在水中,然后再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做实验,通过观察获得的盐水经过蒸发,会变成盐的认识。除此以外,还可以进行把糖、橘子粉变回来的系列活动。又如小实验“好玩的水”,幼儿尝试用水冲击水轮机,使它转动,并观察水轮机转动的快慢。从而使幼儿知道流动的水有力量,叶轮转动的快慢与水质多少、水位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通过亲自制作“不倒翁”,使幼儿知道了上轻下重站得稳的科学常识;通过“万花筒”知道了万花筒是利用镜子重复反射的原理制作出来的。这些生活中常常会看到、碰到的小实验,能让孩子们既不陌生又感兴趣,通过动手操作,感知科学现象,获得直接经验,体验周围的科学世界。 在我们的身边可供实验的材料是丰富的,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有时甚至是一张纸、一根绳都能引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当然教师在选择使用材料时也要检查材料是否安全。如把实验中的铁片磨成圆角,在玻璃片的四周贴上胶布等。在进行小实验的时候更要注意安全,时刻提醒幼儿不可随意吃实验中的材料;试管口不可以对着同伴和自己;不可单独用火做实验;实验前教师必须做准备性实验,估计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只有正确安全地使用材料,才能顺利地进行小实验,以期达到教学目标。

3.科学有效地指导实验过程

科学小实验由于存在探索对象的未知性和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又加之小实验在探究的内容、方法和探究的程度等方面都要受到幼儿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使得幼儿在实验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问题,产生许多困难,影响幼儿实验继续进行,为此,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同时幼儿的主体的不成熟,也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究者,实验的探究过程还离不开教师的帮助,需要教师去引导支持,激发他们再次操作的兴趣。

具体操作如何:

1.操作材料的准备要充分:科学实验包+幼儿科学练习单
2.科学小实验的内容要科学、有趣、浅显
3.开展科学小实验要充分发挥幼儿教师的指导作用
1让幼儿带着问题做实验。

2引导幼儿在实验中仔细观察,并大胆表述。
4.实验记录要有针对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1对不同年龄幼儿确定不同的记录内容。

2为不同年龄幼儿提供不同的记录工具、材料与方法。


2020-05-22
展开全文 收起
如何让孩子感受不同乐器的特点?

器乐分为有音高和无音高两种类型,有音高的器乐幼儿园很少触及,京学教育为幼儿提供了小提琴等有音高的器乐学习。

一般幼儿园常用无音高器乐学习,无音高器乐分四类:

1.木制类:木鱼、响板等

2.金属类:三角铁、碰钟等

3.皮革类:大鼓、铃鼓、手鼓等

4.散响类:沙锤、手铃等

想要幼儿能感受出无音高不同乐器的特点,就需要让幼儿经常使用这些乐器,感受它们不同的音质与效果。

“听”是幼儿进行音乐活动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实践证明,“倾听”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必要前提。引导幼儿将听到的音响效果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与乐器的音色之间引发联想,发现各种声音的动与静、长与短、强与弱等变化,培养幼儿对乐器的兴趣。


2022-07-29
展开全文 收起

联系我们

电话:400-605-2598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五街九号方正大厦一层,
京学集团

邮编:100085

邮箱:info@jingcollege.com

关注我们

京学集团公众号
京学集团视频号
京学附属实验
幼儿园公众号
京学附属实验
幼儿园视频号

友情链接

职业资格

家庭教育

京ICP备2023012706号-4 营业执照信息查询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393号

©Copyright京学集团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联系我们

电话:400-605-2598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五街九号方正大厦一层,
京学集团

邮编:100085

邮箱:info@jingcollege.com

关注我们

京学集团公众号

京学集团视频号

京学附属实验
幼儿园公众号

京学附属实验
幼儿园视频号

友情链接

©Copyright京学集团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京ICP备2023012706号-4 营业执照信息查询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3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