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高指标:男孩身高94.9-111.7cm,女孩身高就是94.1-111.3cm。
2.体重:男孩体重12.7-21.2kg,女孩体重21.3-21.5kg。
3.走
①双臂前后自然摆动,上体保持正直;
②步幅交替比较均匀,身体不摇晃,轻轻落地轻轻跺脚;
③能按指令在队伍中走。
4.跑
①双臂屈肘在体侧前后自然摆动头部保持正直,面向前方;
②能按指令向指向跑;
③能快跑15米左右。
5.跳
①能立定跳远50cm,双脚同时落地,身体保持平衡;
②能立定跳远60cm,双脚同时落地,双腿弯曲身体保持平衡;
③能身体平稳的双脚连续向前跳;
④能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左右。
6.平衡
①能在宽25cm的平行线中间行走,走时保持身体平衡,不左右摇晃,双脚交替向前迈;
②在宽25cm的平衡木上自然的走过,走时保持身体平衡;
③能双脚灵活交替上下楼梯;
④能沿地面直线或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走一段距离。
7.拍、抛
①能连续单手拍球三个以上,拍球时眼睛看着球,手掌自然张开;
②能单手连续拍球五个以上,动作自然;
③能双手向上抛球;
④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两米左右。
8.爬、耐力、躲闪
①能手脚着地连续爬;
②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十秒左右;
③能行走1km左右拖中可适当停歇;
④四处跑时能躲避他人的碰撞。
9.画、剪、折
①能用笔涂涂画画;
②能用笔描出画好的直线;
③用剪刀沿直线剪,边线基本吻合;
④会对边折,对角折。
10.手指灵活度
①30秒内穿珠子五个;
②能熟练地用勺子吃饭。
小、中、大班泥塑活动的指导策略:
1.小班:依据这个年龄幼儿的塑造特点及水平,教师应更多地为其提供充分的活动材料和玩耍的机会,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以游戏的形式,鼓励幼儿大胆地操作、感知泥土。如:创设游戏情景,引导幼儿揉捏、敲打、弄碎、拉长、分块等,让幼儿用手接触泥土、了解泥土的特性,体验造型性感觉。教师常常以妈妈的口吻,启发孩子们给娃娃做什么吃——“今天给娃娃做点好吃的大饼、面条、蛋糕”。教师还可加入孩子的活动,带领幼儿用泥土来堆山、挖洞,鼓励幼儿把一块块的泥自下向上堆,再来挖山洞,引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从中感知泥土的可塑性,同时也锻炼幼儿手的配合和控制能力。有时,教师更多地用问题引导幼儿去发现泥的可变性。如:谁能把这块大泥变成许多小块泥?谁会帮娃娃家做糖球 ?谁还能让泥变成其它东西?还可以启发幼儿看看自己或同伴的作品像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谈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引导幼儿在谈论中了解不同的方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团能使泥变圆,搓能使泥变长,压能使泥变成饼。一次小班幼儿塑造活动中,教师以游戏的口吻启发幼儿:“你们真能干!今天看看大家可以用泥来变什么?”一会儿工夫,孩子们纷纷向老师介绍:“我的泥变成了萝卜”、“我的泥变成了小蛇”、“我的泥变成了大饼”、“我的泥变成了蛋糕”……随着教师的一一肯定,孩子们对泥塑的兴趣被大大激发了。
总之,小班幼儿还处于无目的的感知材料阶段,教师应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引发其塑造兴趣,鼓励其大胆地玩儿泥,体验快乐并提高对泥土的了解与认识。
2.中班:在了解了泥土性质的基础上,幼儿已经具有初步的半立体造型的意识,对工具的使用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概括能力也不断增强。他们在泥塑活动中不断地追求造型向立体性靠近。教师应结合幼儿塑造的特点及水平,丰富其感性经验,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其抓住主要外形特征,帮助其获得成功感。
在幼儿塑造时,教师注意引发幼儿发现不同事物的形态特征、事物的简单情节、人物动态、事物间的某些细节关系,请幼儿通过描述、动作或绘画的方式加深对事物的感受。如:结合幼儿喜欢的、饲养的小动物,请大家来进行描述、交流,让幼儿学一学大象走、小猫伸懒腰,说一说自己家的小狗喜欢干什么等,从中使幼儿感悟小动物的神态及性格特征。再鼓励幼儿运用塑造的方法去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启发幼儿抓住主要特征进行表达。教师还可将孩子的观察活动录像,组织幼儿反复观看,或者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拍成照片,提供给孩子欣赏,不断丰富其感性经验,为塑造活动提供支持与帮助。在活动区为幼儿提供各种有关适宜的图片、图书、立体小玩具和艺术品,丰富幼儿相关经验。幼儿通过与这些材料相互作用,加深对事物的了解与认识,丰富造型经验。教师不断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与工具,启发并鼓励幼儿对熟悉的物体进行表现。满足其成功感,促进其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3.大班: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塑造的水平和表现事物内在的精神内涵,教师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深刻理解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感受由于这些因素所采用的各种造型。幼儿更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和令人愉快的人和事(自己家养的狗和猫、喜欢的故事中的角色),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环境和活动,吸引幼儿运用塑造的方式进行表达,使幼儿从中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
1.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
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训练孩子的反应速度,对孩子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孩子的反应速度快,应变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也会非常好,思维敏捷,在学习上会举一反三,学习成绩会很棒。父母可以从一些益智的游戏入手,训练孩子的反应速度。
2.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孩子做事情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也会很积极,学习的主动性强,学习成绩会远远超过其他同学。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养成注意力集中的习惯,例如:孩子在看书的时候,父母不要中途打断孩子,让孩子去做其他的事情,这会消耗孩子的专注力。相反,父母应该在不打扰到孩子的前提下,安静地陪在孩子旁边,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父母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回到书上,以此来锻炼孩子的专注力。
3.养成做家务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例如:让孩子自己收拾书包、叠被子、整理衣物、收拾玩具等,孩子通过自己的动手劳动,能够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体会父母的辛苦,也有利于陪孩子的责任感。
1.平日放学前1分钟的安全提示及注意事项
2.周末放学前5分钟的安全提示及注意事项
3.节假日放学前30分钟安全检查与注意事项
4.班主任负责,记录与签字。
1.首先活动区材料要丰富,材料每月有更新。活动区内的任何超过两周无人玩的材料、玩具取消或更换。
2.幼儿早饭后,教师打开“素听故事”,提示幼儿小声说话,进入自选活动区域。
3.对于新生,刚入园的幼儿,开始可能没有自主选择活动的能力及目的,主要是情绪尚未稳定,对环境以及对老师都不熟悉,没有建立安全感。因此,不要急于让这样的孩子进入活动区,可指定区域活动,如看书,搭积木或者听故事等。
4.对大部分情绪已经稳定的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活动。并建立区域规则,对于个别幼儿不知道如何选择区域,或者对任何活动都是兴趣不强,不断更换活动内容的幼儿,教师要引起重视,这样的孩子属于安全感不足,需要教师更多关爱与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