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温柔:
温柔是不论你说话和做事的时候,都非常细心、周到。它是指小心地接触物品,用温柔的声音说话。温柔能够体会和照顾他人的身体、情感,不去伤害他们。
为什么要实践温柔:
很多东西都是精细和易碎的,而最为脆弱的东西就是情感。当人们对彼此都温柔相待,情感就得到了保护,没有人会受到伤害。当你温柔地对待手中物品的时候,就减少了它们易碎的可能性。没有温柔,物品就会易碎,情感也会受到伤害。要做到温柔,你必须要想明白怎样才是温柔,过于粗鲁会伤害别人。
指导建议:
A.教师语言:
温柔,要学会控制自己说话的音量和语气。说话时候,不恶语相加,不伤害别人。教师首先要做到不对幼儿大喊大叫,要耐心地与幼儿交谈。
当幼儿出现不妥当的行为时,教师要引导幼儿用轻声说话,如:“小朋友,我们要学会说悄悄话,保护我们的嗓子。”
B.教师行为:
一个温柔的人,会让身边的人和动物都感到很安全。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老师要做到温柔,比如:小心地触摸周围的物品,轻柔地说话,平和地表达感情,保持友好的微笑等等。当你觉得自己不够温柔时,要让自己把手上的事情停下来,到一旁安静一下,平复心情。
1.按12步洗手法操作,指导幼儿洗手。洗手提示幼儿开水龙头要小一些,湿一下手,再关上水龙头。开始打肥皂, 搓手心——搓手背——搓手指缝——搓手指——搓手指尖——搓手腕(左右手交替),开水龙头冲洗,洗干净肥皂后,在水池内甩三下手,(不要让水滴在地上或身上)再去擦手。
2.幼儿洗手一般都是饭前、游戏后、入厕后。因此幼儿洗手应是自然状态下,尽量减少高控制,减少集中洗手、入厕。
3.幼儿洗手前,提示幼儿衣袖挽好,再洗手,以免弄湿衣袖。
4.幼儿洗手时,教师要在一旁指导,重点指导能力弱的幼儿。
5.尽量减少浪费水的现象,教师随时提示幼儿关水龙头打肥皂。
6.提示幼儿洗手时水不要开得过大,以免水溅在身上。
7.洗完手一定要先甩干净手上水珠再去拿毛巾擦手。
8.冬季洗完手一定要擦护手霜。
2~3岁幼儿,动作发育渐渐成熟。
2岁半的幼儿基本掌握走、跑、跳、爬、翻滚、攀登等一些复杂的动作,还会单脚站,单脚跳1~2下,会两脚交替一步一步上楼梯,会骑小三轮车,能从25CM高度往下跳。
3岁的幼儿已经能较好的控制身体的平衡,会跳跃、会单脚连续跳、双脚交替上楼梯、会跳远、攀爬、动作较之前灵活了许多。
1.可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来上,老师对于每次课程要提前备课。
2.对于了解性的课程知识可以集体上课。
3.草木类知识,可以在户外活动,散步时等时间带幼儿直接实物观察。
4.可分几次完成。有些知识点一带而过,幼儿感兴趣的知识点重点探索和观察。
1.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要做到家园一致。家中的生活习惯要和幼儿园一致,习惯成自然。如:孩子独立就餐的能力,不要在幼儿园自己能吃,但是到了家里就喂饭。
2.家长要学会放手,对孩子有信心。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还小,这个不行那个危险。以至于孩子都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而是事事依赖家长或者老师帮忙。
3.要树立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从小给孩子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忙做的观念。孩子勇敢去尝试没有做过的事情,家长和老师也要给与鼓励和支持。
4.成年人要适当的示弱,在孩子的眼中,家长和老师都是无所不能的,所以什么事情都觉得不如成年人做的好,作为成人可以时不时的请孩子去帮忙做一些事情,比如回家后请孩子帮忙挂上衣服和包,老师可以请孩子帮忙拿下图书和水彩笔等,当然都要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5.要给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看的到,孩子处于一个模仿超强的阶段,如果大人自己的事情都不愿意去做,而是经常请别人帮忙的话,孩子也会照样学样。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清洗自己的衣服,顺便告诉孩子,“妈妈的衣服要去洗了,你要不要一起去洗洗你的小袜子。”
6.成人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独立去完成。入园后有的孩子因为穿着较厚,脱衣服放书包比较慢,有时候老师就觉得等不急要上去帮忙。其实孩子可以独立完成,耐心等待一下,并在完成后及时表扬孩子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