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特殊教育活动。是让幼儿走出园门,在广泛接触社会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获得了体验,使幼儿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更全面的发展。
2.社会实践活动每月一次。根据本月主题设置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本月主题是“动物园”,教师就可以联系当地动物园,带幼儿实地参观。如果这个月主题是“我认识的植物”,就可以联系当地的植物园去参观。
3.一般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观邮局、银行、食品加工厂、废水处理厂、超市购物、农场采摘、敬老院慰问、消防队学习等等内容。教师提前设定活动目标并联系好场地。
4.教师也可以利用家长资源,由家长带幼儿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家长是医生,带幼儿参观一些康复中心。家长是画家,带幼儿参观画展,现场作画等。
教学主任每月需考核内容有班级考核、主教工作考核、助教工作考核、助理工作考核四部分,每月每岗位评分10次。
装饰画包括平面装饰和立体装饰,学前儿童的装饰画主要是指平面图案的装饰,是儿童运用各种花纹、色彩在各种不同的纸形上按照形式美的规律进行的装饰。装饰画对孩子在形式美的敏感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手的动作的准确性的发展,耐心、细致、整洁、有序的良好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指导孩子画装饰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通过欣赏的形式帮助孩子理解装饰原理。学前儿童需要理解的装饰原理包括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连续与反复等图案装饰的规律;图案花纹的变化、图案构成的组织形式和图案色彩的配置等图案装饰要素的变化规律。这些原理并不是以概念的形式出现在孩子的面前,而是融合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家长在日常的观察、欣赏中要帮助他们逐渐理解和掌握。如:新衣服买回来,欣赏一下图案、色彩的搭配,比较一下不同图案和色彩的组合产生的不同效果;吃饭时,欣赏一下餐具的图案、色彩及变化规律以及围巾、手帕、床单、糖纸、地毯、花伞、脸盆、花瓶、地砖等的装饰图案;一家人出去郊游时,欣赏红花绿叶所具有的对称性、水波纹所具有的节奏与韵律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水平欣赏专门的图案装饰画。值得注意的是,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实际水平,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引导他们学习一些知识与原理。
2.学习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性。装饰画的规律性较强,孩子在开始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家长不要操之过急,注意引导的方法。首先,可引导孩子进行欣赏,多看多接触,形成对图案装饰美的感受力,同时在头脑中形成大量的表象,初步认识图案装饰美的规律。其次,可以引导孩子进行盖印章、贴图形、剪纸等活动,用这些方法让孩子体验图案装饰的规则,体验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连续与反复的运用。在学习内容上,图案花纹可从简单的点开始,然后过渡到线和简易的几何图形,最后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创作,如给家里的花瓶进行装饰,亲子间做一些面具、头饰等。
3.不必过分强调孩子的装饰技法。由于装饰画较强的规律性,使得家长往往在引导的过程中会过分强调表现技法,而忽略创造力的培养。这违背了学前美术教育的宗旨,应该尽可能调动孩子的已有经验进行创造,积极地体验美、表现美,美的修养才是最重要的。可以在基本技法学习的基础上自由地进行创造。如孩子在学习团花设计时,可结合玩具——万花筒帮助孩子理解图案的对称关系,引导孩子用常见的物体设计团花。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满足了他们的创造欲望。
1.幼儿每次完成的平面作品叠放整齐后放到作品柜里。立体作品摆放在平面作品上面,避免挤压。
2.作品柜放满后可以定期让幼儿带回家。
3.幼儿作品可以及时拍照上传至幼儿的成长时光。
4.班级教师电脑中给全班每一名幼儿建立:幼儿文档,将幼儿所有作品拍照,逐一放入相对应幼儿文档中存档,学期末用U盘转给家长。
5,幼儿作品,不仅仅是美术作品,其中包括口头作文等也要拍照存档,便于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