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学教育美德工程涵盖的内容一共有20项: 爱心、帮助、合作、宽容、整洁、礼貌、承担、诚实、分享、善良、温柔、惜物、耐心、服从、快乐、勇气、平和、服务、感谢、同情。
如何实施:
1.教师经常使用美德语言与幼儿沟通。
2.发现可教育时机;任何可以帮助孩子们掌握美德和理解美德的各种机会:
注意到的每一个瞬间—他们正在学习时—他们正在做什么—他们在怎样与他人互动。
3.设定明确的原则:清楚原则—有机会弥补错误—努力得到认可。
4.尊重心灵:除了身体,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提供精神陪伴,学会倾听。
5.精神健康:创建一个良好的习惯,陪伴,共处,和谐。
1.水的实验
实验一 水的表面张力(一)
实验二 水的表面张力(二)
实验三 油水分离
实验四 毛细现象
2.声音的实验
实验五 声音的传播
实验六 声音的产生与共振
3.光的实验
实验七 光的直线传播
4.电的实验
实验八 电流的形成
5.磁的实验
实验九 磁铁的特性
6. 空气的实验
实验十 空气的助燃性
实验十一 空气预热后的压力
实验十二 大气压力的存在
7.力的实验
实验十三 重力
实验十四 重心
实验十五 重心平衡
实验十六 空气压力
小、中、大班泥塑活动的指导策略:
1.小班:依据这个年龄幼儿的塑造特点及水平,教师应更多地为其提供充分的活动材料和玩耍的机会,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以游戏的形式,鼓励幼儿大胆地操作、感知泥土。如:创设游戏情景,引导幼儿揉捏、敲打、弄碎、拉长、分块等,让幼儿用手接触泥土、了解泥土的特性,体验造型性感觉。教师常常以妈妈的口吻,启发孩子们给娃娃做什么吃——“今天给娃娃做点好吃的大饼、面条、蛋糕”。教师还可加入孩子的活动,带领幼儿用泥土来堆山、挖洞,鼓励幼儿把一块块的泥自下向上堆,再来挖山洞,引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从中感知泥土的可塑性,同时也锻炼幼儿手的配合和控制能力。有时,教师更多地用问题引导幼儿去发现泥的可变性。如:谁能把这块大泥变成许多小块泥?谁会帮娃娃家做糖球 ?谁还能让泥变成其它东西?还可以启发幼儿看看自己或同伴的作品像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谈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引导幼儿在谈论中了解不同的方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团能使泥变圆,搓能使泥变长,压能使泥变成饼。一次小班幼儿塑造活动中,教师以游戏的口吻启发幼儿:“你们真能干!今天看看大家可以用泥来变什么?”一会儿工夫,孩子们纷纷向老师介绍:“我的泥变成了萝卜”、“我的泥变成了小蛇”、“我的泥变成了大饼”、“我的泥变成了蛋糕”……随着教师的一一肯定,孩子们对泥塑的兴趣被大大激发了。
总之,小班幼儿还处于无目的的感知材料阶段,教师应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引发其塑造兴趣,鼓励其大胆地玩儿泥,体验快乐并提高对泥土的了解与认识。
2.中班:在了解了泥土性质的基础上,幼儿已经具有初步的半立体造型的意识,对工具的使用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概括能力也不断增强。他们在泥塑活动中不断地追求造型向立体性靠近。教师应结合幼儿塑造的特点及水平,丰富其感性经验,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其抓住主要外形特征,帮助其获得成功感。
在幼儿塑造时,教师注意引发幼儿发现不同事物的形态特征、事物的简单情节、人物动态、事物间的某些细节关系,请幼儿通过描述、动作或绘画的方式加深对事物的感受。如:结合幼儿喜欢的、饲养的小动物,请大家来进行描述、交流,让幼儿学一学大象走、小猫伸懒腰,说一说自己家的小狗喜欢干什么等,从中使幼儿感悟小动物的神态及性格特征。再鼓励幼儿运用塑造的方法去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启发幼儿抓住主要特征进行表达。教师还可将孩子的观察活动录像,组织幼儿反复观看,或者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拍成照片,提供给孩子欣赏,不断丰富其感性经验,为塑造活动提供支持与帮助。在活动区为幼儿提供各种有关适宜的图片、图书、立体小玩具和艺术品,丰富幼儿相关经验。幼儿通过与这些材料相互作用,加深对事物的了解与认识,丰富造型经验。教师不断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与工具,启发并鼓励幼儿对熟悉的物体进行表现。满足其成功感,促进其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3.大班: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塑造的水平和表现事物内在的精神内涵,教师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深刻理解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感受由于这些因素所采用的各种造型。幼儿更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和令人愉快的人和事(自己家养的狗和猫、喜欢的故事中的角色),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环境和活动,吸引幼儿运用塑造的方式进行表达,使幼儿从中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
油棒画是一种棒形画材,由颜料、蜡、油材料混合而成,使用方便,着色容易,可以在画纸上随意画,可覆盖,可混色、可刮涂、可分层,通过这些技巧,幼儿就可画出一副很好的作品。
油画棒的基本画法:
1.平涂法:直接用油画棒平涂画面。采用横涂、纵涂、螺旋涂、轻重涂等方式完成平涂效果。
2.点彩法:用油画棒的一端轻点画纸涂色,形成色彩的圆点。让画面有层次感。
3.混色法:在一块上色区域再涂上另一种颜色,可在用手指涂抹。形成混色区域,过渡色区域。
4.涂层法:先在一张纸上涂上一层底色,在底色上再涂上一层同色。让底色有层次感。
5.分层法(渐变法):用油画棒涂上色后,用纸巾或手指将色涂抹分层、或用同类色涂抹渐变颜色越来越深或越来越浅。
6.油水分离法:先用浅色油画棒画出需要画的内容,然后用水彩色平涂,使得油画棒画的内容更突出。
7.刮除法:在油画棒画好的部位上,用刀、针、梳子、等刮出想要画的内容,让画面有立体感,被刮部分如果底层是深色的效果更好看,刮去的部位清透,更有层次感。
8.厚涂法:将油画棒刮出粉末状,将粉末状用手指涂画,效果像油画感。
1.教研前要求每一名教师认真准备素材,对准备充分的教师鼓励与肯定。
2.对此次没准备好,研讨不积极,回答漫不经心的教师记录下来,下次教研前提醒她们先做好准备(告知研讨的主题),本次教研让她们发言。
3.教学主任本着培养人,挖掘人才的心理,不要用无奈或不管的态度对待不积极的老师。
4.激励老师们多阅读,多交流,给教师储备知识的准备时间。
5.教学主任带头多看幼儿教育方面的书,业务学习时,轮流让教师们分享自己阅读的图书给大家。
6.用积分奖励机制,激发老师喜欢学习,爱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