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题课程内容可都先通过幼儿练习单完成。
2.主题课程需要学习知识点,观看电子课件,每天区域活动时间,抽出10分钟观看一会儿。
3.如果在区域活动时间内不能完成,为了保证主题活动的实施,安排下午主课程时间进行深入学习与讨论。
幼儿园各年龄班一般是一个月一个主题,但是主题探索时间的长短,由幼儿的兴趣决定,幼儿对某一主题兴致较高,可能一个月时间是不够的,需要延长。但有的主题,幼儿兴致不高,教师丰富一些知识点,孩子就没问题可问了,或者没兴趣探索了,估计2周幼儿就淡化了,从一个主题,专向另一个主题。一个是时间固定,一个月一个主题,不管幼儿喜欢不喜欢上,教师都是按照一个月的时间把主题课程上完。另一种就是教师跟着幼儿的兴趣走,幼儿随时发现新的问题,对其他主题感兴趣了,就随时转换主题。
给幼儿提供的主题课程可作为教师的参考,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去抓幼儿的兴趣点。
1.一般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在科学实验教室进行。
2.幼儿园没设立科学实验室的,就在班级中区域中分组教学进行。
3.可以在下午的特色课程时间实施科学小实验活动。
1.结合幼儿园主题教学,因地制宜,挖掘与运用幼儿园周边的社区资源。
主题探索活动,需要幼儿走出教室,探索大自然,而幼儿园周边社区,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例如:我小区的植物,我小区的建筑,我们小区的大门,等等,都需要结合社会来完成的探索活动,都可以带幼儿到周边社区进行现场教学。
2.根据主题教学特点,因题而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主题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很多教学内容,教师也讲解不清楚,这就需要利用社区教育来完成。例如:主题“保护牙齿”,就可以请社区医院的医生给幼儿讲解保护牙齿的方法。
3.社区周边的各种资源利用:公共汽车牌的认识,交通标识的认识,社区配套设施的认识,社区环境认识等。
要熟悉活动目标,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遵循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
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幼儿的知识准备,活动前的场地,器材和玩具的置备与布置,熟悉活动计划及做好活动前幼儿及场地的安全、卫生工作。注重对幼儿进行全面、和谐的教育,既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同时又发展幼儿的智力、个性和社会适应性,通过建立活动常规,利用活动的有关内容,发展品质和个性。强调师幼互动积极有效性、注重活动的游戏化,使幼儿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师的情绪、语调和姿态等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情绪和兴趣,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对幼儿情绪兴趣的影响和感染,要以积极的态度和高昂的情绪投入到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中去,并有执行活动计划的高度责任心和灵活性。
组织形式多样、手段、方法合理有效。可以按照学前儿童的不同发展水平进行分组教学活动,因材施教。教学活动前应提要求,区内材料要不断补充更新;讲解时要用精彩的放松活动吸引儿童注意,教学方式要形象且直观,课堂气氛要活跃;活动中应启发学前儿童多动手。
活动既面向全体,又应注意个体差异,灵活运用多种指导方式,对不同水平的幼儿可以有不同要求,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做好个别教育。多让儿童发动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让儿童从操作中学习。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控制好活动的时间。一般小班为15~20分钟,中班为20~25分钟,大班为30分钟左右。注意做好活动后的复习辅导和检查评价工作,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指导能力和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