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要加盟 > 教育教学
如何学习仿编儿歌?
儿歌是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和谐的韵律,朗朗上口,深受幼儿的喜欢。儿歌对增长幼儿的知识,扩大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语言,特别是对语音和语感的训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仿编活动是在幼儿欣赏儿歌,理解其内容及结构的基础上,仿照某一儿歌的框架,调动个人经验进行想象,编出自己的诗歌段落。这种活动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因此,在活动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1、选择适宜的儿歌。 2、让幼儿熟悉、理解和体验原作品。 3、提供相关的仿编材料,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4、给幼儿充分想象的空间,培养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仿编的串联与总结。 6、注意引导幼儿注意仿编部分,找出关键格式,一般儿歌在进行仿编时都会有关键格式。如:《小雨点》 小雨点,滴滴滴,小猴戴上草帽啦。小雨点,沙沙沙,小兔撑起雨伞啦。 小雨点,哗啦啦,小猫穿上雨衣啦。 在仿编这首儿歌时先让幼儿了解关键格式,每句的开始部分都差不多,重点仿编后面部分,了解重点,降低难度。 7、观察想象法 幼儿在了解原儿歌的句式与韵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表达练习单中的图片,和提示展开想象,进行仿编,可结合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体。 如练习单中的《晒太阳》可先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什么要晒太阳,教师可讲解世界万物在有了太阳的照射后的作用,会怎么样,为幼儿做相应的铺垫,丰富其想象力,进行仿编。 1、提供道具图片让幼儿仿编 如练习单中《小雨点》提供的图片:小鸭撑起荷叶、小狗躲到屋檐下、小鸡躲到大树下。除此以外,教师还可给幼儿提供其他关于此情节的图片,帮助开拓幼儿思路,进行仿编。 2、个别幼儿的试编,注意能力强弱的搭配 可先让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试编,给其他幼儿提供参考依据,了解怎样仿编,并引导幼儿打开思路进行创编,在此,教师不要忽略能力较弱幼儿,可让此种幼儿最后进行仿编,哪怕是重复其他幼儿编出的儿歌,对其也是一种鼓励。 3、游戏法 在仿编儿歌时我们可以采用游戏形式提高幼儿兴趣,如《分组比赛》游戏,可将幼儿分成几组,看看哪组幼儿创编出来的多,给与相应的奖励;还可《击鼓传花》,传到谁就谁来进行仿编,如果编不出其他幼儿进行帮忙等。
2020-05-19
展开全文 收起
什么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奥尔夫教育体系是由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戏剧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奥尔夫(Carlorff1895—1982)创立。早自1924年起他就和友人京特一起就音乐与动作的结合进行综合的教育写下了不少音乐教材1930年至1935年出版1948年起奥尔夫在慕尼黑拜耶州广播电台先办儿童音乐节目,在这基础上,于1950年至1954年出版学校音乐教育五项奠定了他新颖、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1957至于1958年又在电视台举办相应的电视节目,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首先在西德广泛地采用。1949年起奥尔夫的长期合作者凯特曼按照奥尔夫的体系和教材,在奥地利萨尔茨堡的莫扎特音乐学院主持儿童音乐教学班。1961年起,在该院专门成立了“奥尔夫学校”。不仅从事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更逐步扩大国际反响历年来通过教师进修班为各国培养了许多师资,并通过他们以及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和考验,如今在世界范围内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有关基础音乐教育的体系,首推奥尔夫体系。因为,它不仅完成了音乐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生理及心理的整体素质进行了培养。美国称从海外传来的对美国影响最大的,正是奥尔夫教育体系,并已影响美国的教育方向。到目前为止,在澳大利亚、德国、中国、芬兰、希腊、美国、捷克、日本、加拿大、意大利、荷兰、奥地利、波兰、葡萄牙、瑞士、南非、英国、已成立了二十多个奥尔夫学会。奥尔夫出版了五卷《学校音乐教材》,在美、英、加、荷、法、意、葡等十六个国家或地区,以自己的语言文字出版。在非洲巴西、希腊还有结合本地区音乐以本民族语言编成的教材。

奥尔夫在教育理念上强调人类性、原本性、实践性、艺术性、系统性、挖掘人潜在的音乐性。在教学内容上从朗诵、声势、节奏、歌唱、形体、读谱、作曲、乐器、欣赏、戏剧等诸方面进行训练。

在教学形式上 通过元素的、原本的、综合的、探索的、即兴的、创造的等各种手段实现其教育理念。音乐教育必需是通过自己实际唱、奏来体验音乐并表现音乐感受。体验与尝试,在这里意味一切。奥尔夫教学法提供了具有创新的、独特的,充分考虑发展个性的、高度重视创造力培养的学习氛围,提供了帮助孩子体验和表现音乐的方法。特别是: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音乐,创造感受体验音乐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去创造,对音乐感受及再现音乐的方法。

音乐及音乐教育本身并不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目的,人的整体素质教育,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科学家认为:影响人一生成功与幸福的因素,不是智商,而是情商。音乐对于个性、情感、毅力等情商因素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音乐教育因该是终身的教育。


2022-07-29
展开全文 收起
主题课程在区域时间内完成不了的内容如何解决?

1.主题课程内容可都先通过幼儿练习单完成。

2.主题课程需要学习知识点,观看电子课件,每天区域活动时间,抽出10分钟观看一会儿。

3.如果在区域活动时间内不能完成,为了保证主题活动的实施,安排下午主课程时间进行深入学习与讨论。

 

2020-05-21
展开全文 收起
幼儿塑造能力的特点有哪些?

幼儿泥塑活动:是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的艺术美,受到美的熏陶、教育,而且还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实践中我们注意将各年龄班幼儿的泥塑作品进行拍照、收集和归纳。发现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塑造水平和发展的线索如下

1.小班幼儿在塑造技能上处于原始性体验、感知泥土阶段。由于这个年龄的幼儿手部小肌肉的发育不够成熟认识能力也很有限他们在塑造时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无目的地玩儿泥在任意拍打、摆弄的过程中。偶尔发现自己塑造的形象与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相像。于是给予命名。有的幼儿说我捏了一个大饼也有的幼儿看着自己捏的泥说我这个是蛋糕还有的幼儿整个活动中始终在揉泥、分泥、再揉泥或用力摔泥。在快乐的玩耍中,他们感受到能使泥不断地变化揉圆、拉长、压扁还可将泥条卷起来等等。幼儿在一种纯粹的玩耍活动中任意地塑造一些简单的形体——圆柱体、球体等依据泥的变化和所塑造的形状赋予作品名称“我捏的是床上面是许多小朋友。”“这个是沙发。”“这是苹果。”“这是一个人。”“这是一头大象。”等等。

经过更多的摆弄、操作后在小班的后期幼儿由无目的的动作逐渐呈现出有意的尝试。幼儿常常在塑造前就宣称他要做个什么。然后才开始着手塑造。他们依据自己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实物和游戏中玩耍的小玩具产生了塑造的兴趣可以有目的地设计一些简单的物体形象。如小汽车、小动物、水果、蔬菜、小朋友等但塑造的是“蝌蚪人”式的浮雕作品。因为手的动作发展不够成熟还不能很好地表现物体的细节。如幼儿塑造的“小朋友”只有头和身体,“小兔子”只有头和一对长长的耳朵。

2.中班幼儿在小班塑造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具有了立体造型的意识。正如日本幼儿心理学家崛崛内所说“(在黏土造型方面)4岁左右的幼儿就有了较好的有意造型的倾向”。中班初期幼儿还不了解立体的东西。他们还是以图画式的半立体形式去表现事物可以说是浮雕式作品。如儿童塑造的小飞机、小动物、蝌蚪人等虽然已经具有了较完整的结构。但还是用棒状组成的平面图。他们表现的是两度空间式样也就是说虽然用棒状结合并有连接了但是还不能立起来。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观察实物、玩具能意识到要让自己塑造的人或动物站立起来。就要在腿部多加泥慢慢地尝试着将人物和动物的下部塑造得较粗大。体会到上轻下重的道理。

随着幼儿对事物的观察、了解、概括能力的提高中班后期的幼儿塑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能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内涵如塑造不同动作的人在塑造害怕的人时头发是直立着的显得很紧张。

由于幼儿的手部精细肌肉的发育手眼协调能力增强又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能塑造一些立方体、圆柱体并会用合成的方式组合一些复杂的物体如各种式样的汽车和不同的小动物所以逐渐能把自己看到的“顽皮的猫”、“捉老鼠的猫”、“贪吃的猫”等活灵活现地表征出来。他们开始能运用泥塑的方式表达自己所感悟的事物突出的特征。

幼儿在此基础上能运用较流畅的方法塑造不同的动物、物体。如塑造长颈鹿幼儿能将一块长的圆柱体用两手一拧、一端向下一弯即呈现出其显着的特征。由于幼儿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所限此时还不能充分地、自如地再现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内在特征的表征。

3.大班幼儿塑造的主题、表现的技能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觉经验发展而提高其泥塑造型能力、对客观事物的概括能力、立体性的表现能力都逐步发展运用泥塑表现情感的程度也大大增强了。这一时期由于儿童手部精细肌肉的发育手眼协调能力增强又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因而他们表现的欲望很强烈喜欢用泥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体验。他们会借助辅助工具来塑造物体的细节特征。所塑造的人物不仅更精细而且已经有动作和神态有的还反映了他们对人物职业的理解解放军的威武、小朋友过生日时的快乐等。大班后期经过教师的引导幼儿能抓住人物、动物的不同特征、习性、性格、神态等加以表征“淘气的小猫”、“伸懒腰的懒猫”、“玩尾巴的小猫”、“护食的猫”、“回头的猫”、“猫的一家”等或者针对生活中常见的小狗、小羊、石狮子等不同的性格和神态进行较精细的塑造同时反映出自己爱的情感和体验。

总之幼儿泥塑能力的发展最终受幼儿心理发展的制约并伴随幼儿立体知觉能力和知觉经验而逐渐发展。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来说由于个体成熟程度、生活环境以及教育上的影响不同个体所表现出的差异也不一样教师应明了每个幼儿的发展进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020-05-21
展开全文 收起
语言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1、语言是幼儿沟通情感、交流需求的一种方式,只有交流,幼儿才能有了社会行为。 2、语言是幼儿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重要工具,语言理解能力越强的孩子学习能力也就越强。 3、语言是幼儿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让幼儿更加自信。 4、语言的产生发展了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 5、语言的产生影响孩子非智力心理素质的发展。
2020-05-19
展开全文 收起

联系我们

电话:400-605-2598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五街九号方正大厦一层,
京学集团

邮编:100085

邮箱:info@jingcollege.com

关注我们

京学集团公众号
京学集团视频号
京学附属实验
幼儿园公众号
京学附属实验
幼儿园视频号

友情链接

职业资格

家庭教育

京ICP备2023012706号-4 营业执照信息查询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393号

©Copyright京学集团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联系我们

电话:400-605-2598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五街九号方正大厦一层,
京学集团

邮编:100085

邮箱:info@jingcollege.com

关注我们

京学集团公众号

京学集团视频号

京学附属实验
幼儿园公众号

京学附属实验
幼儿园视频号

友情链接

©Copyright京学集团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京ICP备2023012706号-4 营业执照信息查询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3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