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教育体系是由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戏剧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奥尔夫(Carlorff,1895—1982)创立。早自1924年起,他就和友人京特一起,就音乐与动作的结合进行综合的教育,写下了不少音乐教材,与1930年至1935年出版。自1948年起,奥尔夫在慕尼黑拜耶州广播电台先办儿童音乐节目,在这基础上,于1950年至1954年出版学校音乐教育五项奠定了他新颖、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1957至于1958年又在电视台举办相应的电视节目,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首先在西德广泛地采用。1949年起奥尔夫的长期合作者凯特曼按照奥尔夫的体系和教材,在奥地利萨尔茨堡的莫扎特音乐学院主持儿童音乐教学班。1961年起,又在该院专门成立了“奥尔夫学校”。不仅从事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更逐步扩大国际反响,历年来通过教师进修班为各国培养了许多师资,并通过他们以及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和考验,如今在世界范围内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有关基础音乐教育的体系,首推奥尔夫体系。因为,它不仅完成了音乐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生理及心理的整体素质进行了培养。美国称从海外传来的对美国影响最大的,正是奥尔夫教育体系,并已影响美国的教育方向。到目前为止,在澳大利亚、德国、中国、芬兰、希腊、美国、捷克、日本、加拿大、意大利、荷兰、奥地利、波兰、葡萄牙、瑞士、南非、英国、已成立了二十多个奥尔夫学会。奥尔夫出版了五卷《学校音乐教材》,在美、英、加、荷、法、意、葡等十六个国家或地区,以自己的语言文字出版。在非洲巴西、希腊还有结合本地区音乐以本民族语言编成的教材。
奥尔夫在教育理念上强调人类性、原本性、实践性、艺术性、系统性、挖掘人潜在的音乐性。在教学内容上从朗诵、声势、节奏、歌唱、形体、读谱、作曲、乐器、欣赏、戏剧等诸方面进行训练。
在教学形式上 通过元素的、原本的、综合的、探索的、即兴的、创造的等各种手段实现其教育理念。音乐教育必需是通过自己实际唱、奏来体验音乐并表现音乐感受。体验与尝试,在这里意味一切。奥尔夫教学法提供了具有创新的、独特的,充分考虑发展个性的、高度重视创造力培养的学习氛围,提供了帮助孩子体验和表现音乐的方法。特别是: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音乐,创造感受体验音乐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去创造,对音乐感受及再现音乐的方法。
音乐及音乐教育本身并不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目的,人的整体素质教育,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科学家认为:影响人一生成功与幸福的因素,不是智商,而是情商。音乐对于个性、情感、毅力等情商因素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音乐教育因该是终身的教育。
1.主题课程内容可都先通过幼儿练习单完成。
2.主题课程需要学习知识点,观看电子课件,每天区域活动时间,抽出10分钟观看一会儿。
3.如果在区域活动时间内不能完成,为了保证主题活动的实施,安排下午主课程时间进行深入学习与讨论。
幼儿泥塑活动:是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的艺术美,受到美的熏陶、教育,而且还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实践中,我们注意将各年龄班幼儿的泥塑作品进行拍照、收集和归纳。发现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塑造水平和发展的线索如下:
1.小班幼儿在塑造技能上处于原始性体验、感知泥土阶段。由于这个年龄的幼儿手部小肌肉的发育不够成熟,认识能力也很有限,他们在塑造时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无目的地玩儿泥,在任意拍打、摆弄的过程中。偶尔发现自己塑造的形象与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相像。于是给予命名。有的幼儿说:我捏了一个大饼。也有的幼儿看着自己捏的泥说,我这个是蛋糕。还有的幼儿整个活动中始终在揉泥、分泥、再揉泥,或用力摔泥。在快乐的玩耍中,他们感受到能使泥不断地变化:揉圆、拉长、压扁,还可将泥条卷起来等等。幼儿在一种纯粹的玩耍活动中任意地塑造一些简单的形体——圆柱体、球体等,依据泥的变化和所塑造的形状赋予作品名称,如:“我捏的是床,上面是许多小朋友。”“这个是沙发。”“这是苹果。”“这是一个人。”“这是一头大象。”等等。
经过更多的摆弄、操作后,在小班的后期,幼儿由无目的的动作逐渐呈现出有意的尝试。幼儿常常在塑造前就宣称他要做个什么。然后,才开始着手塑造。他们依据自己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实物和游戏中玩耍的小玩具,产生了塑造的兴趣。可以有目的地设计一些简单的物体形象。如:小汽车、小动物、水果、蔬菜、小朋友等,但塑造的是“蝌蚪人”式的浮雕作品。因为手的动作发展不够成熟,还不能很好地表现物体的细节。如幼儿塑造的“小朋友”只有头和身体,“小兔子”只有头和一对长长的耳朵。
2.中班幼儿在小班塑造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具有了立体造型的意识。正如日本幼儿心理学家崛崛内所说:“(在黏土造型方面)4岁左右的幼儿就有了较好的有意造型的倾向”。中班初期,幼儿还不了解立体的东西。他们还是以图画式的半立体形式去表现事物,可以说是浮雕式作品。如:儿童塑造的小飞机、小动物、蝌蚪人等,虽然已经具有了较完整的结构。但还是用棒状组成的平面图。他们表现的是两度空间式样,也就是说虽然用棒状结合并有连接了,但是还不能立起来。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观察实物、玩具,能意识到要让自己塑造的人或动物站立起来。就要在腿部多加泥,慢慢地尝试着将人物和动物的下部塑造得较粗大。体会到上轻下重的道理。
随着幼儿对事物的观察、了解、概括能力的提高,中班后期的幼儿塑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能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内涵,如塑造不同动作的人,在塑造害怕的人时头发是直立着的,显得很紧张。
由于幼儿的手部精细肌肉的发育,手眼协调能力增强,又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能塑造一些立方体、圆柱体,并会用合成的方式组合一些复杂的物体,如各种式样的汽车和不同的小动物,所以,逐渐能把自己看到的“顽皮的猫”、“捉老鼠的猫”、“贪吃的猫”等活灵活现地表征出来。他们开始能运用泥塑的方式,表达自己所感悟的事物突出的特征。
幼儿在此基础上,能运用较流畅的方法塑造不同的动物、物体。如塑造长颈鹿,幼儿能将一块长的圆柱体用两手一拧、一端向下一弯即呈现出其显着的特征。由于幼儿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所限,此时还不能充分地、自如地再现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内在特征的表征。
3.大班幼儿塑造的主题、表现的技能,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觉经验发展而提高,其泥塑造型能力、对客观事物的概括能力、立体性的表现能力都逐步发展,运用泥塑表现情感的程度也大大增强了。这一时期,由于儿童手部精细肌肉的发育,手眼协调能力增强,又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因而他们表现的欲望很强烈,喜欢用泥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体验。他们会借助辅助工具来塑造物体的细节特征。所塑造的人物不仅更精细,而且已经有动作和神态,有的还反映了他们对人物职业的理解,如:解放军的威武、小朋友过生日时的快乐等。大班后期,经过教师的引导,幼儿能抓住人物、动物的不同特征、习性、性格、神态等加以表征,如“淘气的小猫”、“伸懒腰的懒猫”、“玩尾巴的小猫”、“护食的猫”、“回头的猫”、“猫的一家”等,或者针对生活中常见的小狗、小羊、石狮子等不同的性格和神态,进行较精细的塑造,同时反映出自己爱的情感和体验。
总之,幼儿泥塑能力的发展最终受幼儿心理发展的制约,并伴随幼儿立体知觉能力和知觉经验而逐渐发展。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来说,由于个体成熟程度、生活环境以及教育上的影响不同,个体所表现出的差异也不一样,教师应明了每个幼儿的发展进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