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歌是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和谐的韵律,琅琅上口,深受幼儿的喜欢。儿歌对增长幼儿的知识,扩大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语言,特别是对语音和语感的训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仿编活动是在幼儿欣赏儿歌、理解其内容及结构的基础上,仿照某一儿歌的框架,调动个人经验进行想象,编出自己的诗歌段落。这种活动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因此,在活动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选择适宜的儿歌。
2.让幼儿熟悉、理解和体验原作品。
3.提供相关的仿编材料,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4.给幼儿充分想象的空间,培养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仿编的串联与总结。
6.注意引导幼儿注意仿编部分,找出关键格式,一般儿歌在进行仿编时都会有关键格式。如:小雨点
小雨点,滴滴滴,小猴戴上草帽啦。小雨点,沙沙沙,小兔撑起雨伞啦。
小雨点,哗啦啦,小猫穿上雨衣啦。
在仿编这首儿歌时先让幼儿了解关键格式,每句的开始部分都差不多,重点仿编后面部分,了解重点,降低难度。
7.观察想象法
幼儿在了解原儿歌的句式与韵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表达练习单中的图片和提示展开想象,进行仿编,可结合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体。
如练习单中的“晒太阳”可先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什么要晒太阳,教师可讲解世界万物在有了太阳的照射后的作用,会怎么样,为幼儿做相应的铺垫,丰富其想象力,进行仿编。
A.提供道具图片让幼儿仿编
如练习单中”小雨点”提供的图片:小鸭撑起荷叶,小狗躲到屋檐下,小鸡躲到大树下。除此以外,教师还可给幼儿提供其他关于此情节的图片,帮助开拓幼儿思路,进行仿编。
B.个别幼儿的试编,注意能力强弱的搭配
可先让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试编,给其他幼儿提供参考依据,了解怎样仿编,并引导幼儿打开思路进行创编,在此,教师不要忽略能力较弱幼儿,可让此种幼儿最后进行仿编,哪怕是重复其他幼儿编出的儿歌,对其也是一种鼓励。
8.游戏法
在仿编儿歌时我们可以采用游戏形式提高幼儿兴趣,如“分组比赛”游戏,可将幼儿分成几组,看看哪组幼儿创编出来的多,给与相应的奖励。还可“击鼓传花”,传到谁就谁来进行仿编,如果编不出其他幼儿进行帮忙等。
奥尔夫教育体系是由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戏剧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奥尔夫(Carlorff,1895—1982)创立。早自1924年起,他就和友人京特一起,就音乐与动作的结合进行综合的教育,写下了不少音乐教材,与1930年至1935年出版。自1948年起,奥尔夫在慕尼黑拜耶州广播电台先办儿童音乐节目,在这基础上,于1950年至1954年出版学校音乐教育五项奠定了他新颖、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1957至于1958年又在电视台举办相应的电视节目,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首先在西德广泛地采用。1949年起奥尔夫的长期合作者凯特曼按照奥尔夫的体系和教材,在奥地利萨尔茨堡的莫扎特音乐学院主持儿童音乐教学班。1961年起,又在该院专门成立了“奥尔夫学校”。不仅从事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更逐步扩大国际反响,历年来通过教师进修班为各国培养了许多师资,并通过他们以及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和考验,如今在世界范围内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有关基础音乐教育的体系,首推奥尔夫体系。因为,它不仅完成了音乐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生理及心理的整体素质进行了培养。美国称从海外传来的对美国影响最大的,正是奥尔夫教育体系,并已影响美国的教育方向。到目前为止,在澳大利亚、德国、中国、芬兰、希腊、美国、捷克、日本、加拿大、意大利、荷兰、奥地利、波兰、葡萄牙、瑞士、南非、英国、已成立了二十多个奥尔夫学会。奥尔夫出版了五卷《学校音乐教材》,在美、英、加、荷、法、意、葡等十六个国家或地区,以自己的语言文字出版。在非洲巴西、希腊还有结合本地区音乐以本民族语言编成的教材。
奥尔夫在教育理念上强调人类性、原本性、实践性、艺术性、系统性、挖掘人潜在的音乐性。在教学内容上从朗诵、声势、节奏、歌唱、形体、读谱、作曲、乐器、欣赏、戏剧等诸方面进行训练。
在教学形式上 通过元素的、原本的、综合的、探索的、即兴的、创造的等各种手段实现其教育理念。音乐教育必需是通过自己实际唱、奏来体验音乐并表现音乐感受。体验与尝试,在这里意味一切。奥尔夫教学法提供了具有创新的、独特的,充分考虑发展个性的、高度重视创造力培养的学习氛围,提供了帮助孩子体验和表现音乐的方法。特别是: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音乐,创造感受体验音乐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去创造,对音乐感受及再现音乐的方法。
音乐及音乐教育本身并不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目的,人的整体素质教育,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科学家认为:影响人一生成功与幸福的因素,不是智商,而是情商。音乐对于个性、情感、毅力等情商因素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音乐教育因该是终身的教育。
1.结合幼儿园主题教学,因地制宜,挖掘与运用幼儿园周边的社区资源。
主题探索活动,需要幼儿走出教室,探索大自然,而幼儿园周边社区,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例如:我小区的植物,我小区的建筑,我们小区的大门,等等,都需要结合社会来完成的探索活动,都可以带幼儿到周边社区进行现场教学。
2.根据主题教学特点,因题而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主题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很多教学内容,教师也讲解不清楚,这就需要利用社区教育来完成。例如:主题“保护牙齿”,就可以请社区医院的医生给幼儿讲解保护牙齿的方法。
3.社区周边的各种资源利用:公共汽车牌的认识,交通标识的认识,社区配套设施的认识,社区环境认识等。
1.区域空间的设置:
利用桌子、玩具架等,隔离出各独立空间的方式进行空间区隔,如语言区、美工区、益智区、科学区、建构区、数学区等,设置这些区时需注意“动静分离”,即安静的区角和嘈杂的区角要分隔开;进入教室感觉玩具柜、桌椅占满空间,不留过大的空场。
2.区角材料的投放:
区角材料是幼儿活动操作对象,材料的投放要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及发展水平,材料本身不仅蕴含的教育意义,更是孩子体验、探究的媒介,因此材料的投放影响着幼儿游戏的内容和进程;按照标配幼儿玩具材料摆放。
1.日常检查:各班各项工作有序,班级教师关系和睦,师幼关系融洽。
2.日常检查:班级环境干净优美,墙饰整洁,能做到每月更新。
3.日常检查:教师能严格按照一日流程实施教育教学计划。
4.班级教师文案工作齐全,无遗漏,质量好。
5.班级一学期无事故。
6.班级一学期无家长投诉。
7.班级教师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