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积极与无私接纳的抚慰方式
家人一旦离开,儿童的情绪多半很快就会由愤怒和不满转换为担心,或许还有一定的恐惧成分。此时,孩子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照顾他的保教人员身上。老师使儿童得到安全感,而这种方式必须是积极的和无私的接纳。教师心中任何的不耐烦和不情愿,都一定会在给予孩子的抚慰行为方式上反映出来。而此时儿童的身体最为敏感,完全能够鉴别出你是不是他想依赖的人。
2.尽可能由同一位保教人员安抚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请尽可能在至少2-3周内,由同一个保教人员照顾和安抚新入园的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3.及时回应
在最初的两周内,许多新入园的儿童会在一天不同的时间内伤心啼哭。无论何时,只要是孩子明显表现出伤心和啼哭,教师都必须要给予立即安抚作为回应。哪怕是你没有时间把她抱起来,也一定要用身体接触的其他方式,如拥抱一下,摸一下头,拍拍背,语言安慰等,来作为回应。冷漠和忽略不仅仅延长儿童的焦虑期,更严重的是会使儿童丧失安全感。
4.避免过度安抚和特殊关照
儿童入园的前两周,每次安抚一旦达到目的,即孩子已停止哭泣,并允许你离开他时,你就应该通过某种方式转移他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情和工作。不要一直抱着他,产生过分的依赖。
表达能力是指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图等,用语言、文字、图形、表情和动作清晰地表达出来地能力。其中,语言是逻辑的输出,逻辑是思维能力的体现。
幼小衔接表达训练课程通过词语、词语搭配、造句、扩句、听说训练、续编故事、看图写话、日记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儿童的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该课程侧重于以儿童的日常生活为本源,激发儿童的表达热情,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想象力。
1.如何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
语言教育中的听说能力训练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容易渗透在日常生活各个环节中的。在与幼儿沟通交流时,应提醒幼儿认真倾听,在表达时强调把话说完整,表述清楚。
良好的表达从倾听开始,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在集体中能注意听老师或其他人讲话。孩子正式上学后,“倾听”对于他的听课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听不懂或有疑问时能主动提问。如果孩子在与他人的交谈中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做到了专注倾听,且倾听已经奏效,他不仅理解了对方的语言,还进行了思考。
2.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要想培养幼儿有条理地表达,就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并鼓励幼儿讲“听到的、看到的、经历的”事情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多引导孩子有目的地观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激发他们说话的愿望。例如,春季来临之际,为孩子准备小蝌蚪、花种子等,指导孩子亲手培养、种植,并仔细观察它们的动态、生长过程及变化特点等,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并启发其将看到的、想到的都说出来,以达到其综合表达能力的提高。
3.如何培养幼儿的图文理解能力
图片描述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看图说话:直接给出图片,让孩子对其进行描述;
2)图片排序:给乱序图片排序,并按照所排顺序讲故事;
3)故事复述:在观看短片或听故事后,准备一段时间,再把内容复述出来。
4.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逻辑能力
在培养孩子表达能力的过程中,进行扩词、扩句、造句等训练,将丰富的感性经验运用到实际中。平时可以引导孩子编故事、玩角色扮演游戏,不仅要让孩子有机会说,还要有兴趣、充满想象力地说,从而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孩子扩散性思维是语言教育的重要部分。能结合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复杂的句子。
5.如何培养幼儿的复述能力
课程中选择了一些故事性强、幽默有趣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进而开始引导孩子复述。在复述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孩子回忆故事主要情节,对一些新词、新句加以强调,并让孩子说出来,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孩子懂得如何去倾听故事,还能真正发挥故事的教育作用,使孩子因为对故事内容感兴趣,从而在获得智力和情感上的满足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故事中的生动语言。
6.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提高表达能力。
课程中选择了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积极诱发幼儿思维活动的问题,如:“天上的白云像什么?”、“××像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这都大大激发了孩子学习语言的兴趣,而扩散性思维的培养又促进了孩子更自觉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为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最好的素材。
1.让他们认识1~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并学会用这些数字去表示物体的数量。
2.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
3.能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可以按照两种属性(大小、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
4.能从各个方向说出物体的位置,并能区别第几和数量几的不同,如第5和5个是不同的。
5.能准确说出10以内的单数、双数,感知10以内的单、双数,能分辨10以内最大的单数、双数和最小的单数、双数。
6.认识各种平面图形,能在生活中辨认出各种图形,并能按图形的特征分类并进行简单的分类统计。
7.能主动、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并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
1.教师每天提前备课,实施中随时看班级家园联系栏中的周、月计划内容与一日流程时间结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2.园长及教学主任定时与抽查相结合进班检查各班一日流程实施情况。
3. 一日流程实施与日计划相结合。
4.一日流程实施中、各活动进行时间不能出现拖拉延误或提前等现象,不要因个别幼儿动作慢而停止下一个环节活动,教师以大多数幼儿为主。
5.因校园活动占用当日某个活动,教师需修改日计划,调整周计划及月计划完成时间。
6.为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的三餐、两点、午睡时间不可以随意更改或取消,尤其是加餐时间,不能因为任何活动而延误或取消。
7.教师实施一日流程时间的把控与绩效挂钩,保证一日流程时间实施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