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物质环境要美观,并能与幼儿互动。
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物质环境主要是按照科学原则,准备和运用一定材料对班级环境进行装饰和布置,投放玩具、材料,以及制定在教师指导下或自由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则,以促进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使幼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2.精神环境要温馨和谐。
首先,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良好的教育必须以尊重、理解、支持的精神环境作为保障,以平等的师幼关系为基础,教师与在孩子交往过程中尽量表现出支持、尊重、肯定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特别是要关注问题幼儿。
其次,构建平等的同伴关系,幼儿之间在共同生活和游戏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协作关系,是幼儿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再次,建立融洽的师师关系,教师间的交往是幼儿同伴交往和发出社会行为的重要榜样。
总之,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中,既要创设美观,利于幼儿交流、展示的强势,又要创设材料丰富、规则明确的区域,更要创设轻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这样幼儿在班级中才学的开心,生活的快乐,才能得到健康成长。
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是幼儿园音乐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幼儿学习音乐基本技能、技巧的基础。节奏被称作音乐的骨骼,是音乐情绪和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是使幼儿能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感受节奏美,并能准确地再现节奏的能力。
1.带领幼儿发现和理解节奏
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充满节奏,如下雨的哗啦声,动物的叫声,走路的笃声,拍球的咚咚声等。在活动中,告诉幼儿 ,这些有规律的声音叫做节奏,并让幼儿自己去寻找节奏, 幼儿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就举出各种各样的节奏:火车的隆隆声,啪啪的打枪声,闹钟滴答声等。
2.用语言通过歌词培养节奏感
在幼儿对节奏有了一定的感受和理解后,可组织他们用语言来表现节奏。 幼儿歌曲的歌词具有一定节奏性,幼儿可以一边说,一边用手打出节奏,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涨,很多幼儿都能看着节奏谱,手脚并用打出旋律,除此以外还让幼儿比较分析那些儿歌和歌曲节奏与他们学过的那些节奏型相同。这样,不仅训练了幼儿打击节奏的能力,同时还训练他们听辩节奏的能力。
3.一对一式教学。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个别有针对性的练习。
4.对实在不喜欢打节奏的幼儿,不强求孩子一定去做,幼儿在旁边听也是一种学习和熏陶,随着年龄增长,会有所提高。
5.在多次训练后,一般指一学期后,如果某些幼儿仍然节奏感差,教师就安排在一节音乐课中跟随音乐做动作(律动)即可或做其他辅助工作。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美术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1.首先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要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和欣赏美丽的风景。在看到美丽的花朵和好看的树叶时与幼儿一起讨论对美的感受。让幼儿观察常见的动植物以及其他的物品,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的美的方面,比如颜色,形状,形态等。《秋天的树》活动中组织幼儿观察园里的树,观察秋天树叶的数量、颜色、形状等。
2.给幼儿提供丰富有趣的材料,贝壳、豆类、羽毛、彩色毛球以及碎纸片等让幼儿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材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创造,老师不应该做过多的要求。如美丽的鱼装饰时幼儿可以选择太空泥,彩纸或者彩笔。
3.要了解并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给幼儿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幼儿敢于表现。不做过多的干预,或者告诉幼儿应该怎么做。在幼儿需要时再给具体的帮助。对于幼儿作品不能简单的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标准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