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幼儿音乐兴趣是关键。
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利用好奇,好动,吸引幼儿喜欢音乐活动。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如采用音乐游戏的形式,选取适合幼儿的音乐教材,带孩子在音乐的伴奏下,动手、动脚、动口做一些活泼有趣的活动。幼儿只有在兴趣性较强的音乐活动中才能真正喜欢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情趣。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小班可采用活泼愉快的音乐游戏活动。中、大班可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情绪,记忆音乐的旋律,使他们真正随着音乐的内容、情绪变化做游戏。幼儿在听听、动动、说说中,培养和发展了音乐听觉能力,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
2.通过节奏训练,培养音乐兴趣。
幼儿活泼好动,总是蹦蹦跳跳,闲不住。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拍手、拍腿、拍脚等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
3.拓宽幼儿知识面,提高唱歌兴趣。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与感受,提高歌唱的兴趣和表现力。
4.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
音乐和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的儿歌、诗歌,一首首优美、诙谐的乐曲都好象讲述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音乐教学不仅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而且能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其中,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我们应该寓语言于音乐教育之中。
首先,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在幼儿听完一首歌曲或乐曲后,教师应及时鼓励幼儿讲讲自己的感受和对作品的理解。这样,既增加了幼儿表达的机会,又满足了他们表达的愿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其次,要把握好尺度,即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要正确处理好音乐与语言的关系。让幼儿根据音乐进行自编故事,互相讲述,这就给幼儿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和说话的语境,幼儿可以凭借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编出自己喜欢的小故事。这使幼儿享受到了表现自我的乐趣,同时发展了幼儿的语言。
总之,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不应局限于音乐课中,应渗透于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当为幼儿创造多样化的环境,使幼儿的生活、游戏、劳动都有优美的音乐伴随,美化幼儿的生活,美化幼儿的心灵。
1.培养幼儿喜欢看图书,听故事。进入区域找安静的地方坐下。不乱走动。
2.注意倾听别人讲话,理解日常用语。进入语言区要轻声细语。
3.乐意与人交谈,不胆怯,讲话有礼貌。进入语言区要有礼貌与人交流。
4.看完图书放回原处。保证区域物品干净整洁。
1.物质环境要美观,并能与幼儿互动。
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物质环境主要是按照科学原则,准备和运用一定材料对班级环境进行装饰和布置,投放玩具、材料,以及制定在教师指导下或自由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则,以促进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使幼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2.精神环境要温馨和谐。
首先,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良好的教育必须以尊重、理解、支持的精神环境作为保障,以平等的师幼关系为基础,教师与在孩子交往过程中尽量表现出支持、尊重、肯定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特别是要关注问题幼儿。
其次,构建平等的同伴关系,幼儿之间在共同生活和游戏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协作关系,是幼儿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再次,建立融洽的师师关系,教师间的交往是幼儿同伴交往和发出社会行为的重要榜样。
总之,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中,既要创设美观,利于幼儿交流、展示的强势,又要创设材料丰富、规则明确的区域,更要创设轻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这样幼儿在班级中才学的开心,生活的快乐,才能得到健康成长。
1.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全面发展的“和谐式”教育。幼儿能够顺利度过幼小衔接,不只是靠幼儿园大班的培养,而是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良好教育基础之上。尤其是幼儿园的教育既要尊重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强化幼儿发展的内在联系,又要关注幼儿的生理成长,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才能为幼儿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幼儿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做好充分的准备。
2.加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应重于幼儿知识的学习。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学会自我更新知识,提升幼儿的自我学习能力。
3.加强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做好入学前的社会性适应准备。幼儿园和小学应通过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来发展其遵守规则的能力;通过培养他们的任务意识来发展其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培养他们的交往意识来发展幼.儿友好相处、合作共事、乐于助人的社会化技能等。这既是今后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
4.加强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体现“双向衔接”。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园与小学的配合与协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而且衔接应是双向的,一方面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另一方面小学教师也应多与幼儿园教师联系,定期交流,共同研究教育理论、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对象的学习心理状况等。当然,“双向交流”并不单只研究教学方面,还包括如生活环境、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其他方面。
1.进餐:照顾体弱儿童:先洗手、再吃饭、适时喂饭。重点护理肥胖儿进餐,提醒幼儿细嚼慢咽。少量多次添饭,一口饭一口菜。幼儿不吃盖浇饭,无催饭现象。
2.观察幼儿进餐情绪是否愉快。
3.儿童进餐时不扫地、不拖地、不铺床。
4.儿童餐后常规:幼儿咽完最后一口才能离开座位,检查幼儿饭后擦嘴是否正确,擦得干净。
5.餐具放到固定的地方并码放整齐。餐后漱口、刷牙、洗手、冬季抹手油。
6.3岁以下的幼儿饭后喝温水,清洁口腔。
7.清楚班级特殊需求儿童(如食品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