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要加盟 > 教育教学
幼儿园戏剧教育的教学策略是什么?

幼儿具有戏剧天性。幼儿在戏剧的世界里能随兴所至,且不受外界的约束。幼儿园戏剧教育为幼儿的戏剧表演提供了舞台。但它不是才艺教育,不是为了训练演员而是要激发幼儿创作的潜能,让幼儿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重新建构自己的经验世界让幼儿在活动中受到艺术的熏陶,体验艺术创作的喜乐,进而更加敢于表现、乐于表现。另外,通过戏剧活动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发展。既然戏剧教育有着如此重要的价值,那么,教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这些价值呢

1.全班角色扮演和分组角色扮演

在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在让幼儿进行角色体验时,可以采用全班角色扮演和分组角色扮演两种形式

1)全班角色扮演

全班角色扮演:是指全班幼儿共同扮演一个角色。这种策略可以消除幼儿的紧张心理,幼儿可以学习他人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体验和表达;这种策略还较容易使幼儿产生参与感,不觉得自己只是旁观者

2)分组角色扮演:分组角色扮演也是戏剧教育中常用的策略,它有自由分组和固定组两种形式

由分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好朋友结组,二是根据角色结组,三是随机分组。好朋友结组是指教师在运用分组角色扮演策略时,使用“找自己的好朋友”的指令,让幼儿找到自己的好朋友结成小组,一起讨论故事情节的发展,再把讨论的内容表演出来。还有一种分组方式是教师随机把孩子们分成几组进行表演,这样的分组方式可以在大班运用

为了管理的需要,每个班级都会分成几个固定的小组,教师也可以运用小组方式开展活动,固定组中的孩子一般座位离得较近,方便讨论,也便于教师管理。教师采用固定组时同样需要划定活动区域并告知幼儿,以方便幼儿活动无论采用什么分组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便于幼儿充分交流,自由创作和表达,便于教师很好地指导每个小组。教师在分组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经验准备,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选用合适的组织形式

2.教师入戏和教师出戏

“教师人戏”源于英国戏剧教育家多萝西·海滋考特所创的“领导者参与角色中”(Leader-in-role)的技巧。教师入戏是指教师扮演戏剧中的一个角色,教师出戏是指教师从戏剧中的角色身份回归到教师身份

(1)教师入戏和出戏的具体做法

在戏剧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方式,自然地参与角色扮演,最后再以适宜的方式回归到教师身份,来调整或结束教学。教师在扮演角色时要让幼儿明白自己所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不能使他们处在混淆不清的状态。所以,教师入戏和出戏时要自然而明显。另外,教师要让幼儿明白自己是戏剧中的人物还是教师,这一点也很关键

教师进入角色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介绍,教师直接说明自己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或者请幼儿扮演什么角色

二是通过某种标志物辅以叙述和描述,这个标志物或是一顶帽子,或是一件披风,或是一根魔法棒,或是一只小动物,等等。

三是指定说明,以某一情况代表某一角色。比如,当我坐在椅子上的时候,我就是国王,要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当我离开椅子时,我就是老师,等等。但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教师运用直接介绍或辅以标志物的入戏方式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2)教师入戏的教学效果

教师入戏常常是最容易引导幼儿进入戏剧创作状态的方法。幼儿消除了对教师的紧张感或服从心理后,更愿意参与角色扮演。教师入戏的状态会对幼儿的表现和创作产生影响。我们不是要求教师像演员一样表演,而是要求教师学会引导幼儿、激发幼儿表现的欲望。例如,在“三只小猪”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问幼儿:“谁来扮演大灰狼呢?”没有幼儿愿意表演大灰狼。这时,教师就可以惟妙惟肖地扮演大灰狼来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

(3)教师入戏和出戏的注意事项

教师停止角色扮演的时机应视活动进行的需要而定,一般是在活动结束,维持秩序或转换身份的时候。在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入戏和出戏是不断转化的。因为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幼儿对一个角色的扮演可能持续时间不长,也可能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秩序混乱或经验不足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适时出戏,及时调整,以保证戏剧活动的有序进行。可见,不一定是在活动结束时教师才出戏

A.旁述:是戏剧教育活动中常用的策略,是指教师在幼儿表演的过程中叙述故事,即教师说故事,幼儿同时演故事。

教师采用旁述策略,幼儿跟随教师的旁述尽情地体验着戏剧带给他们的感受。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声音的大小、语调的变化以及适时的指导,将戏剧活动平稳而富有活力地向前推进

在运用旁述策略时.教师要注意运用丰富的语言和面部表情,表达要清楚,不要有太多的解释,故事枝节不要太繁复,也不要有明显的说教

B.“坐针毡”

“坐针毡”本意是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一样坐立不安。约翰·奥图(John O'Toole)及茱莉·堂(Julie Dunn)把这一策略引用到戏剧教学中来,是指场景已经布置完成,教师只需坐在椅子上,让参与者扮演角色来访问教师,向教师扮演的角色提出疑问,以取得资讯或找出此人物角色的行为表现的原因

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要与教师扮演的角色对话,并且不断受到这个角色的质疑和追问。所以,这个策略的运用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大树与小鸟”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这样运用“坐针毡”策略

“鸟儿们的聚会”这一活动环节中,由幼儿扮演的各种各样的鸟儿都来参加聚会了,大家争先恐后,热闹非凡。可是,当企鹅摇摇摆摆地走来时,森林聚会发生意外了。由教师扮演的小魔仙说企鹅不是鸟,不让企鹅进场,这把企鹅的好朋友(由其他幼儿扮演的各种鸟)急坏了。于是,教师请幼儿帮忙,说说企鹅为什么是鸟,直到小魔仙同意企鹅进场。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不断追问,引导幼儿说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办法。在这个环节,教师运用“坐针毡”策略的过程是这样的:一是引出戏剧冲突——小魔仙认为企鹅不是鸟,不允许企鹅参加聚会;二是激发幼儿解决问题、获取相关资讯的欲望——富有同理心的鸟儿们着急了,想办法为它们的好朋友企鹅说服小魔仙;三是教师设问,质疑幼儿的说法并不断鼓励幼儿有更丰富的表达——幼儿作为参与者,向小魔仙提出疑问,以获取资讯,并且找出说服小魔仙的理由

“大树和小鸟的快乐时光”的活动环节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大树不高兴了”的情景,这时冲突产生了。经过前几次活动,幼儿对大树有了很好的角色认同,他们也很想知道为什么大树不高兴了。于是,教师请幼儿开动脑筋。表达他们的想法。大树(教师扮演)不断否认幼儿的想法,并且有目的地提问,使幼儿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想象和辩论,直到他们讨论出较有说服力的理由,大树才肯罢休。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同时不断想象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注意的是小班幼儿受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他们的经验所限,尚不适宜采用这一策略,对年龄稍大一点的幼儿可以采用这种策略

在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巧妙地运用各种策略,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了教学策略的支撑,教师才能更清楚自己的教学思路,使自己的教学变得更轻松、更有效


2022-07-29
展开全文 收起
中大班建构区背景墙如何体现年龄段特点?

环境创设一直是幼儿园生活的重要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包含了各个班级在教育教学过程的痕迹,班级的环境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是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学习和成长的见证;是为幼儿提供充分表现、观察和学习的机会与空间的平台。建构区幼儿非常喜欢去,钻石班建构区设计的用幼儿的照片做出相框,用树枝挂在上面营造出温馨的感觉。幼儿经常在建构区发生争抢,营造相对温馨的氛围也让幼儿在玩耍时情绪不那么激动。

在班级环境文化的创设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有效地将教育价值引入到环境当中去。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在互动中学习,并获取知识。这样,幼儿才会在与环境互动的“平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2020-05-22
展开全文 收起
幼儿园户外活动器械及玩具如何保管与收藏?

1.幼儿园户外器械一般分为大型器械、中型器械、小型器械。幼儿园后勤人员要对户外器械每天检查、每日擦洗。定期保管,出现问题及时保修。

2.幼儿园日常户外玩具也有很多分类,球类、小车类、沙包飞盘类,高跷、垫子等。

3.各类户外玩具分类放指定的位置及玩具筐中,每月各类玩具清洗一次。每学期添加与更新破损玩具。

4.有些户外自制玩具可由各班自行保管,户外活动时间带出来,活动结束后拿回。

5.全园集中收放户外玩具的地方,各班取放登记,专人保管与发放。


2020-05-21
展开全文 收起
大班(幼小衔接阶段)如何实施一日流程?

大班实施一日流程中适量减少区域活动时间增加幼小衔接课程时间每周2次区域活动时间,三次幼小衔接时间,尤其到了大班下学期,可减少到一周一次区域活动时间,一周四次幼小衔接课程时间具体实施安排如下:

晨间接待7:00~7:30

晨间拉琴练习 7:30~8:00

早餐时间8:00~8:30

区域活动时间8:30~9:15(一五,为幼小衔接课程时间)

座圈时间9:15~9:30

加餐时间9:30~9:45

微课程时间9:45~10:00

户外活动时间10:00~11:00

微课程时间11:00~11:30

午餐时间11:30~12:00

餐后散步时间12:00~12:15

午休时间12:15~13:30

起床加餐时间13:30~14:00

主课程时间14:00~15:00(特色课程幼小衔接课程时间)

户外活动时间15:00~16:00

微课程时间16:00~16:30

晚餐时间16:30~17:00

离园时间17:00~18:00(课外课时间)


2020-05-19
展开全文 收起
区域材料的摆放有哪些要求?

区域材料摆放应是以幼儿身心发展、幼儿兴趣、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相适合。材料摆放要考虑到与幼儿相互作用促进幼儿主动探究。 区域摆放要温馨,体现区域教学的优势,材料丰富:

1.各区域有自制延申玩教具,结合班级主题区域中每周有新增加材料的投放。

2.感官、数学区:材料数量不少于5种

语言区语言区是最大的区域,指读本、挂图与手偶、图片讲述材料丰富(10种以上)

益智区自制类玩具不少于5种每周有更新

艺术区工具类与材料类分开明确材料丰富、每周有更新

科学角:工具种类不少于5种

建构区(小中大班)自制类玩具不少于5种每周有更新

娃娃家(托班)材料不少于10种帐篷能够为幼儿提供私密空间生活区每学期有更换材料与延伸内容(更换添加不少于5种)

 

2020-05-22
展开全文 收起

联系我们

电话:400-689-259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世纪中心A座1233,
京学集团

邮编:100101

邮箱:info@jingcollege.com

关注我们

京学集团公众号
京学集团视频号
京学附属实验
幼儿园公众号
京学附属实验
幼儿园视频号

京ICP备2023012706号-4 营业执照信息查询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393号

©Copyright京学集团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联系我们

电话:400-689-2598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世纪中心A座1233,
京学集团

邮编:100101

邮箱:info@jingcollege.com

关注我们

京学集团公众号

京学集团视频号

京学附属实验
幼儿园公众号

京学附属实验
幼儿园视频号

©Copyright京学集团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京ICP备2023012706号-4 营业执照信息查询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3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