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2岁半—3岁半):学数前的准备阶段。
这阶段主要是在不用数的情况下,发展对集合中元素的感知和学会对应比较。
第二阶段(3岁半—4岁半):学会计数和初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阶段。
口头说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
第三阶段(4岁半—5岁半):计数能力的巩固与初步数概念形成阶段。
1.较好地掌握计数活动。
2.认数范围扩大到10。
3.初步理解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
4.初步理解数的守恒。
5.认识序数。
6.认读10以内阿拉伯数字:其中0不是自然数,0是空集合的标志。
第四阶段(5岁半—6岁半):进一步认识数的关系及数群概念初步发展阶段。
1.理解三数相邻关系和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
2.能按群计数。
3.初步掌握数的组成:集合与子集存在等量、互补、互换关系,是概念水平数的运算。
第一、分层次归类布置自然角。
最上面一层放置一些观赏性强的植物花卉,并发动家长协助幼儿一起参与布置。第二层为各种各样的种子:稻谷、小麦、玉米、蚕豆、红豆、赤豆、绿豆、花生、毛豆等。第三层放置各种各样的水果:苹果、梨、香蕉、柿子、葡萄、李子、提子等等,还在水果的旁边放上一些干果:桂圆、荔枝、红枣、板栗,让幼儿随时间的推移去发现水果和干果变成什么样了。最底下一层自然就是种植和养殖的区域。首先选择金鱼、乌龟、蝌蚪等小动物,再选一些蔬菜,分别用水和泥土进行种植,如:青菜、土豆、大蒜、葱等等。其它材料:如沙、石头、磁铁、放大镜、各种布头、毛线头、温度计、记录本,以及陈列标本的昆虫盒、小玻璃瓶等。
第二、根据季节特征布置。春天种一些菜花,养小蝌蚪;夏天,种一些蚕豆,看看蚕豆花开得怎么样?带一些成熟的小麦、大麦布置自然角;秋天最丰富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做成水果娃娃。既好看又有趣,捡一些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树叶;冬天,养养水仙花,看看小乌龟为什么不吃东西了。
第三、自然角环境创设要体现科学教育目标。
可以让幼儿参与自然角的创意、采集和展示,维护相关用品并加以保管,直到下一次使用。
1.班级三个袋子的名称:晨检袋、照顾自己袋、座圈时间袋。
2.晨检袋:早晨来园幼儿晨检后,拿着保健医发给的入园健康卡插入自己名字对应的位置中,便于教师了解今天入园幼儿人数、健康状况。未晨检不得入班。
3.座圈时间袋:每天区域活动后,教师带领幼儿认识:日历、年、月、日、星期、节气等。
4.照顾自己袋:幼儿从入园到离园,一天中,喝水、如厕、大小便次数等幼儿自我统计,培养幼儿每日多喝水、勤上厕所,照顾自己的能力。
班级幼儿作品墙创设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幼儿在制作作品时应遵循“材料相同,内容不同”、“内容相同,材料不同”的原则。
(2)班级作品墙创设时应体现所有幼儿的参与性,让幼儿在作品创作中不仅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更能使每个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作品墙的创设应符合幼儿年龄的差异性。
(4)作品墙的创设应具有艺术性和美观性。 墙面的布置尽可能形式多样化。
(5)作品墙的创设应具有潜在的教育性。
(6)幼儿作品墙的创设要具有易变性,应根据不同季节特征和幼儿园课程进行不断更新。
作品墙可以从以下方面体现我们的优势:
(1)幼儿作品是遵循“材料相同,内容不同”、“内容相同,材料不同”的原则的。
(2)我们的作品墙是形式多样的,并具有潜在的教育意义。
(3)幼儿作品是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是充分发挥幼儿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的。
(4)班级作品墙具有易变性,教师会根据季节、节日和课程引导幼儿进行制作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