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走的特点:幼儿能走得自然轻松、有精神、有节奏,摆臂较适度,步幅较均匀,身体姿势基本正确。
2.跑的特点:6岁后,初步显示出个人的动作特点,男孩跑的能力稍高于女孩。
3.攀登的特点:经过成人的指导以及自己的不断练习以后,5—6岁的幼儿在攀登时已能表现出手脚交替的动作,但从攀登设备上下来时,多数幼儿仍然使用并手并脚的方法,不过,这时幼儿已能在攀登设备上较熟练、较灵活地做钻、爬、移位、悬垂等动作,动作较灵敏、协调,这表明幼儿控制身体的能力已有了较好的发展。
4.钻的特点:5—6岁的幼儿,钻的能力发展较好,已能较灵敏、协调、正确地钻过各种障碍物。
5.平衡能力发展特点:随着神经和运动器官的发展,五六岁幼儿平衡能力显著提高,走平衡木时,能保持身体正直,上下肢协调,显得轻松自然,而且能大胆地在平衡木上做一些改变姿势的动作,如,边走边做上肢平举、上举、抬腿、蹲下站起等动作;同时,幼儿在活动中还能及时调节身体、适应活动的需要,保持身体自如、平衡,有些6岁孩子还能掌握像滑冰、骑自行车一类对平衡能力要求较高的运动技能。
语言区由一个四层柜、书架柜、教师柜、一个沙发、一个地毯组成。
柜子:
第一层:比较大的高的,占空间的玩具:画板、拼音架、字母箱
第二层:小动物塑料小动物、头饰等,语言描述情景表演
第三层:指偶和手偶的小动物,套在手上进行表演或表达训练用
第四层:字卡、多米诺拼音牌(认识汉字和拼音)
书架柜:正面(冲向门的一侧)放孩子借阅的图书,背面(对地毯)放孩子指读本
教师柜:
第一层:老师的挂靠牢、办公用品
第二层:孩子的成长报告、作业单,记录单。
第三层:指读本
第四层:家园联系栏
“以音乐开启智慧之源,以律动唤醒生命之根”,律动,是指伴随音乐做的有节奏的动作,很适合幼儿学习和操作。
音乐教育强调的是以幼儿为教学中心。而音乐教育中的律动教学形式,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引发幼儿兴趣,更适合低年段幼儿爱动的特点。
1.幼儿律动合适的音乐:与小动物有关的音乐,幼儿来模仿小动物的动作。与生活习惯有关的音乐,幼儿模仿生活习惯动作。无歌词,但节奏感强的音乐,幼儿根据较强的音乐按教师口令做动作。
2.律动一般都是放在音乐课导入活动中,幼儿听着音乐,做着动作在教室内随意站位。让幼儿在放松的状态下,进入下一个环节。
3.律动的动作,可以是教师指定,也可以是幼儿自编,大部分幼儿律动还是以幼儿自编为主,这样才能体现幼儿能随音乐感受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幼儿总是很容易被律动调动起来,对律动充满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与低年段幼儿生性好动、好玩、好奇的特点紧密相关。又有游戏性的组合还能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奠定基础。
两个四层玩具柜、一张方桌、六把椅子组成。其中一个柜子以数运算为主,一个是以数学感官为主(摆放要求以教具的长短来摆放)
数运算柜:
第一层:数棒、砂数字板
第二层:彩色串珠、粒珠、片珠、块珠、一百数字板
第三层:加减法板
第四层:乘除法板
感官教具的摆放:粉红塔放在玩具架的旁边
第一层:立体小人 数学数字架
第二层:棕色梯 立体几何组
第三层:纺锤棒箱 三项式
第四层:塞根板(一)(二)
数学感官区各材料学习内容:
1.红蓝数棒:配合砂数字板进行学习。主要让幼儿理解10以内数的形成(10可以分成1和9 ,2和8……) 分解组合、连续量和数字的学习,单双数的学习,递增递减关系
2.彩色串珠:主要学习10以上的数形成比如:11、12、13的形成、加减法学习、点数的认识、从十到百的学习、通过粒珠、片珠、串珠理解增加一个就变成了10。
3.一百数字板:认识1和100、学习1-100的唱数和点数、学习单双数、相邻数认识。
4.加法板、减法板:学习基本上要用定规尺配合学习。
5.乘除法板:大班下学习会使用到掌握20以内加减法的时候再使用它
感官教具柜:
1.立体组:学立方体有几个边几个面、对应学习配合学习形。
2.棕色梯:有10个大小长短不同的棕色梯,学习高宽 越来越细或越来越粗。
3.数字与筹码:点数1-10
4.立体小人:学习整体与部分的含义,立体小人可以分成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
5.三项式:建构三项式帮助孩子学习三项式打基础。
6.塞根板:塞根板分(一)和(二) 塞根板分(二)是学习11-50如学习 19如何进位到20,29怎样进位到30 ,39进位到40,49怎样进位到50.
7.纺锤棒箱:数学数棒和量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