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幼儿知道使用自己的毛巾和水杯。
2. 幼儿能双手握杯子喝水。
3. 幼儿大小便时主动告诉成人。
4. 幼儿自己穿脱式样简单的衣服。
5. 幼儿能使用小勺就餐。
6. 幼儿能独立如厕。
7. 幼儿能学会穿袜子和不系带的鞋子。
8. 幼儿饭前、便后、手脏时洗手。
1.美厨教室不可以存放任何食材,包括食用油、盐等物品。
2.所有食材可提前一天放入美厨教室的冰箱中保存。
3.每周五清理,将多余食材退回厨房大厨保存。
什么是感恩:
感恩就是感激你所拥有的一切,就是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心存感恩之心。感恩就是对所出现的特别的事情心怀谢意,也是对身边的事物心存感激,就是敞开心怀乐于接受每一个恩惠。感谢也是当事情进展得不顺利,或者失望时,一种崭新的看待事物的角度。
为什么要实践感谢:
没有感谢的心,人们就会只关注事物消极的一面,只会发牢骚和抱怨,他们会错过生命的美丽,失去力量,尤其在艰难时刻,感谢有助于施予,会使你更乐观,收获颇丰。
指导建议:
A.教师语言:
感谢的语言莫过于“谢谢!”。但是生活中的感谢有时是一种心态。当春天我们到户外郊游时,“感谢大自然给了我们这么美丽的草地,小朋友要爱护每一棵小草哦”。有人关心帮助我们时,“谢谢你帮老师发餐具,小朋友一定都说你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
B.教师行为:
身教胜于言教,在这个美德的习得上有着明显的效果。感谢是内心的一种美丽,对我们周围的同事心存感激。当别人给予我们帮助时请说“谢谢!”。
1.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环境就是幼儿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因素,如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以及与集体的关系,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等,尤其是幼儿园的整体气氛,都属于环境的范畴。为幼儿提供“健康、和谐”的环境,使幼儿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人间珍贵的友情和同情。
2.善于发现、保护幼儿的同情心。同情心强的幼儿能够觉察别人的困难、需要,能产生同情的情感与帮助的行为,这正是孩子同情心的萌芽,应加以保护,假如不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别人的痛苦,同情心从何而来呢?
3.利用教育内容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有目的的让幼儿欣赏一些具有情感性的童话故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体会故事的含义,从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4.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孩子同情心的发展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由于孩子年龄小,模仿性强,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家长是孩子最早模仿的对象,一方面家长要积极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家长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上美德课程的时候可以让幼儿结合实际来思考,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以下几点:
循循善诱,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开头的时候,只要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在提出每一点要求的时候,事先都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
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
注意矫正幼儿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 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这些事情,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教师和家长的提醒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调动幼儿的内在因素,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才能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纪律。
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及时发现,给予纠正。
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家长和老师,对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
家长和幼儿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要求家庭和幼儿园要把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放在首位,不要只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却不注意孩子早期行为习惯的培养。
总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成人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