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礼貌:入园主动问老师好;入园主动与同伴问好;主动与父母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说“请您帮忙”;对帮助自己的人说“谢谢你的帮助”;知道入园时的礼仪,要求一见面时会与老师、同学主动问好。
2.尊重:能尊重爸爸、妈妈的劳动;尊重爷爷奶奶;尊重和自己不一样的人,知道每个人都值得尊重;会赞赏自己的朋友,尊重自己与众不同;长辈讲话时认真听,并听从长辈的要求;在提醒下能做到不打扰别人;知道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归还。
3.承担:初步渗透承担。
4.惜物:节约用水;不破坏物品;轻轻拿小椅子轻轻放。
5.合作:能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不争抢、争夺玩具;有好玩的玩具能与同伴一起玩。
6.爱心:热爱尊重父母;愿意为家人和他人做事情;能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爱父母、亲近与依赖长辈;不伤害小动物;爱小朋友,喜欢和小朋友交往;认识国旗,知道国歌。
7.诚实:不说谎;不随便拿别人东西。
8.帮助:体验帮助他人的乐趣;友好和睦相处、友善互助。
9.整洁:吃饭不掉饭菜;有餐前餐后如厕后洗手习惯;开始注重口腔卫生,喜欢刷牙;能整理自己的玩具,摆放整齐;能摆放好书架上的图书;能叠好自己的衣服、裤子;会用餐巾、手绢擦干、擦眼泪。
10.分享:有好吃的能分给爸爸妈妈;有喜欢的玩具能和熟悉的朋友一起玩;能把自己心爱的物品分享给自己最喜欢的人。
11.善良:能关注爸爸、妈妈的情绪;体谅他人的辛苦;不伤害小朋友的身体;不伤害小动物;不伤害植物。
12.服务: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事情:放鞋子、接水、摆放餐具等;能主动为别人开门关门;能帮助别人搬椅子;能帮助小朋友放玩具。
13.耐心:有等待意识;知道做事情需要耐心。
14.服从:有初步的规则意识;能按简单游戏规则去遵守。
15.快乐:快乐地与小朋友交往;快乐地做事;快乐地学习。
16.感谢:能理解父母的辛苦,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麻烦父母;对帮助自己的人能主动表示感谢;能用语言表达对他人的感谢。
17.同情:看到受伤的小动物有同情心;有帮助他人的意识;看到哭的小朋友能表现同情的语言或行为;身边的人生病或不开心时表示同情。
1.音体美课程:显性效果明显,教师好操作,幼儿掌握与展示结果可自主发挥,有弹性。
2.英语课程:家长对英语教学有要求,外教采用游戏活动教授语言学习,一般以单词,简单对话为主,方便快捷出效果。
3.才艺课程:当幼儿已经掌握了一段时间后,直接展示成绩的课程,也适合家长观摩。
4.科学小实验课程:因有幼儿的探索过程,家长也愿意看到自己孩子的学习过程。
1.首先主题探索材料要丰富,有可供幼儿操作探索的机会。
2.幼儿探索活动,需要家庭、社会、教师等方面的支持,只有得到全方位支持,幼儿才对探索活动感兴趣。
3.幼儿探索活动不要难度过大,或没有难度,都会减弱幼儿操作探索的兴趣。
4.在主题活动中,孩子是主体,教师创设有预备的主题环境,让孩子在探索中操作、在实践中总结,如果没有主题环境,幼儿没机会探索。
5.孩子自主、自助、自信,最大程度地受到老师的尊重,受到发展性评价;在与老师合作性的互动教学活动中,形成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如果幼儿的各种操作与探索,得不到教师的认可,或被零落,被批评,幼儿就不会有兴趣。
6.在主题活动中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探究活动,探索精神得到了培养;
7.幼儿总结且分享许多新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立即得到肯定,幼儿在收集信息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教师看的到,幼儿学会了提问、质疑、与伙伴合作,共同体验学习生活的乐趣,教师都能放大表扬。
中国风筝以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制作而成。传统的中国风筝工艺包括“扎、糊、绘、放”四种技艺,“扎”即要达到对称,使风筝左右两侧的受风面积相当;“糊”即要保证整体平整,干净利落;“绘”即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
扎绑
扎绑骨架是制作风筝的基础工艺,大体可分为选料、加工、绑扎等几道工序。
1)选料
绑扎之前需选料,通常用来扎制风筝骨架的材料有毛竹、藤白木条、芦苇和云杉木条等。
2)加工
以加工毛竹为例,一般要经过选竹材、破竹材、削竹条、修竹条和弯曲成型等五道工序。
3)扎绑方法
毛竹经过加工修理,在绑扎前,应选一平整的工作台,拼放成型。
绑扎风筝的基本工具
制作风筝的材料选好后,还要选择各种各样的工具。主要有:剪子、钳子、火炉、酒精灯或蜡烛、锉刀、大小锯、大小剪刀、熨斗、单把和双把刨子,以及各种颜料,绑扎的绳。
裱糊
风筝骨架结扎完成后,接下来的就是把彩绘的纸糊在上面,南方风筝艺人称做“蒙面”,北方叫“裱糊”。
风筝一般是用纸糊制的,用于风筝的蒙面材料,因风筝规格形状不同而异。糊风筝的材料,总的要求应富有弹性和韧性,常用的如绢,桑皮纸,宣纸,高丽纸,皱纹纸,电力防塑薄膜等等。这些材料质地轻,纤维分布均匀,着色效果好。风筝的黏合剂种类也很多,常用的有面粉糨糊,合成胶水,白乳胶等。
绘画
风筝的绘画艺术是一种综合绘画技法的体现。风筝摆在室内,放到空中,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每一幅图画又都是由线条和色彩组成的图案,从而构成了这只风筝的主题。在风筝上绘画着色,设计图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内容和加强形式的美感。所以色彩,描绘技法,也是风筝制作记忆的重要环节。风筝作者,应具备一定的色彩知识和各种描绘技巧,才能制作出好的风筝。
风筝的题材极为丰富,在特定的平面上形象地表现主题,一方面要通过图案和色彩在风筝造型骨架上表现直观效果,另一方面,又要能在放飞到高空时体现远视效果。正因为风筝本身的这些特点,他对绘画就有特殊的要求。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与后天的教育及环境因素有关。
(一)生物因素
据荷兰和美国科学研究发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倾向可能是遗传中因某种微小的基因缺陷而引起,这种倾向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另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儿童与正常儿童比较,大脑均衡发展与协调功能较低,显示左半球抗干扰能力较差,右半球完形认知能力较弱。
(二)社会因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向他人学习的结果,是通过社会化和文化适应以及观察学习的结果。
1.家庭环境及教育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惯用惩罚和高压统治的方式来教管的孩子,孩子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他也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了侵犯、攻击他人的模式。
2.电影电视等传媒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有些家长在幼儿看电视的时候不加任何指导和选择。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无疑给幼儿提供了攻击性样板,尤其是一些暴力动作游戏,更具有负面影响。幼儿的特点是好模仿,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后学习了攻击性行为。
3.同伴间的相互影响。幼儿喜欢并且需要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朋友交往,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幼儿的社会要求可得到满足,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但同伴间不良行为的模仿,常常会产生负面影响。
4.活动空间的密度及玩具的数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当然,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还有许多,如饮食因素、亲子关系及教师评价等都会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矫治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针对有攻击性幼儿的特点,作为老师和家长应更好地从环境、教育中去认识幼儿的问题出在哪里。
1.幼儿园老师不能讨厌、歧视这样幼儿,要多关心,多理解,使其感到温暖而有触动,有悔意,为教育引导打下基础。
2.通过调查,大部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之一是家庭不良的教育因素影响。教师应多和家长沟通,了解家庭教养模式,给予家长积极的影响与指导。
3.帮助孩子建立自控力。当孩子正在帮助别人时,不要把它看作一件平常小事,要抓住这个机会大力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孩子正确的待人方式得到家长或教师的肯定,就会慢慢向好的方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