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入活动:儿歌、谜语等。比如:今天画小动物,就说一个小动物的儿歌或谜语。引发幼儿兴趣。
2.欣赏活动:教师出示今天学习绘画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比如:画小动物,就观看小动物的图片或视频。教师讲解小动物的主要特征,颜色、形状等。
3.幼儿创作绘画。教师带有好奇心的观摩幼儿创作,不干预幼儿创作。
4.辅助有困难的幼儿,但不能替代幼儿创作和绘画。只是用提问和鼓励的方式,例如:你喜欢什么小动物?你喜欢它哪里呢?它是什么颜色的?它头是什么形状的?教师一点一点引导幼儿抓住主要特点,鼓励幼儿大胆下笔,并及时给予赞美。
5.幼儿作品展示与点评。
6.延伸活动,对本节课效果不理想的幼儿,提供课后辅导、课后观察、课后练习等。
1.要培养孩子整齐归放的能力,在家可以整理自己的书包,衣物,玩具,在幼儿园可以整理自己的衣帽柜,玩具玩完及时归放。能够自己系鞋带,根据冷热增加衣物。
2.要培养孩子的清洁整理能力,自己独立按照十二步洗手法进行,并且自己清洁桌面,餐具残渣,大小便后自己能主动洗手,并且整理好自己的衣裤。培养幼儿自己取餐,自己回收餐具的能力。
3.培养幼儿自己插晨检卡,并且根据自己卡的颜色进行饮水,能在照顾自己的袋子插卡计数。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不做危险的事情。
1.让他们认识1~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并学会用这些数字去表示物体的数量。
2.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
3.能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可以按照两种属性(大小、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
4.能从各个方向说出物体的位置,并能区别第几和数量几的不同,如第5和5个是不同的。
5.能准确说出10以内的单数、双数,感知10以内的单、双数,能分辨10以内最大的单数、双数和最小的单数、双数。
6.认识各种平面图形,能在生活中辨认出各种图形,并能按图形的特征分类并进行简单的分类统计。
7.能主动、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并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
1.晨间接待环节(7:00~8:00)
2.幼儿晨间活动(7:30~7:50)
3.幼儿早餐环节(8:00~8:30)
4.幼儿区域活动与潜课程时间(8:30~9:15)
5.教师测评与个别指导、小组教学(8:30~9:15)
6.座圈时间(9:15~9:30)
7.上午加餐环节(9:30~9:45)
8.上午微课程时间(9:45~10:00)
9.上午户外活动时间(10:00~11:00)
10.午餐前微课程时间(11:00~11:30)
11.午餐时间(11:30~12:00)
12.餐后散步(12:00~12:15)
13.午休时间(12:15~13:00或14:00)
14.下午加餐时间(14:00~14:30)
15.下午主课程时间(14:00~15:00)
16.下午特色课程时间(14:00~16:30)
17.下午户外活动时间(15:00~16:00)
18.晚餐前微课程时间(16:00~16:30)
19.晚餐时间(16:30~17:00)
20.离园时间(17:00~18:00)
21.课外课时间(17:00~18:30)
表演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巧(语言、动作、手势、表情)再现作品内容的创造性游戏,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符合幼儿心理、生理的需要。将表演和主题活动整合在一起,通过主题活动来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让幼儿在表演中能够把在主题活动中理解、掌握的知识应用到表演中,使表演更鲜活生动,更丰富自然。
1.力求表演游戏的目标与主题目标相整合
有了明确的主题目标才能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生成主题时,主题根据生成原因,主题价值等因素制定主题目标,选择各领域内容(包括游戏),所以表演游戏与主题是从属关系,表演应为主题服务。表演游戏在主题大目标的指导下,在考虑游戏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的前提下,可以尝试在情感目标与能力目标上努力与主题目标整合。
2.整合主题内容,丰富游戏内容
任何主题必然包含各种因素,有些比较显性,有些比较隐性,需要对其认真分析,发掘主题中和表演相关的因素,挖掘表演中和主题中吻合的内容丰富表演游戏。在“下雨的时候”表演游戏中一些主题活动中的儿歌、歌曲等都很自然地整合在其中。
3.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4.家长的支持是孩子得以表演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