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小衔接课程是指幼儿园的孩子在过渡到上小学之前的一段时间,对幼儿进行入学准备的衔接课程,称之为:幼小衔接课程。
学前班和幼小衔接课程的区别在于,学前班重点是把小学一年级要学习的知识提前教授,家长担心孩子上学跟不上课程,而提前学习的内容。
幼儿衔接课程是从幼儿即将离开幼儿园跨入小学前的心理准备、行为习惯准备、人际交往准备及入学知识准备。
幼小衔接课程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幼儿不可拔苗助长,一定要从生理,心理,知识三方面做好准备,才是幼小衔接课程的核心内容。
幼儿园的潜课程指的是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不论做什么活动,都会伴随着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进餐、入厕、区域活动、午睡、散步、户外活动、入园、离园……内容涵盖:美德、生活习惯养成、故事、儿歌、音乐、歌曲、图书、识字、绘画、数学、科学探索等各项能力培养。
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体育游戏,才能保证体育游戏发挥其最大的教育效果。
1.合理的组织安排:根据游戏的内容和活动量,以及幼儿的情况,来组织安排参加游戏的人数和先后次序。可以组织全体幼儿同时进行,也可以分成小组同时或轮流进行,暂时不参加游戏的小组,可以安排分散游戏。分组游戏人数不宜过多,持续时间也不宜长,使每个幼儿自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
2.讲解游戏动作和规则:在教新游戏时,要先向幼儿介绍游戏名称和玩法,使幼儿对游戏有一个全面的印象,然后重点讲解游戏动作和规则。对竞赛性、躲闪性、球类游戏等无主题游戏动作和规则的讲解,应该简短、准确、有时可适当示范(教师或幼儿都可),以便帮助幼儿理解。在中、大班,为了检查幼儿对教师讲解的理解情况,可以通过提问来了解。只有幼儿理解了完成的动作和规则,游戏才能玩得快乐和协调。
3.角色的分配:按照游戏内容,有时要将全班幼儿进行分队(组)。分队(组)时,要注意幼儿能力和男女幼儿的搭配,使各队(组)力量基本相近。有些游戏要选1—2名幼儿担任主要角色。分配角色时应按角色要求的难易程度,分别挑选不同能力的幼儿担任。角色难度大的,让能力强的幼儿先担任,角色难度一般的,可让幼儿轮流担任,特别要鼓励比较胆小、不好动的幼儿担任主要角色,使他在集体游戏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当大多数幼儿同时要求担任主要角色时,教师可采用简单的游戏法来分配角色,如可闭着眼睛任意摸一名幼儿担任,或者让全体幼儿念儿歌(唱歌),教师按儿歌(歌曲)节拍依次点数,最后一字(音)点着谁,谁就担任主角。在中、大班可以让幼儿推选主要角色,并说明理由。在小班一般先由教师有表情地担任主要角色以此影响幼儿,再逐步培养能力较强的幼儿担任,教师在一旁指点、帮助。
4.教师对游戏的指导:教师应全神贯注地观察幼儿游戏,及时地给予指导。游戏进行时,幼儿往往沉浸于情景之中,而忽略动作的姿势和游戏的规则。如玩追逐游戏时,幼儿常常出现一些不正确的跑步姿势,如低头、仰头、歪肩、单臂摆动以及犯规的现象等,教师要及时提醒和纠正,以达到游戏预定的目的。同时在游戏中还要注意培养幼儿认真、诚实、遵守规则和友好的行为。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身体情况的变化,如出汗、脸红(白)、喘气、动作不正常等,应及时地调整活动量。有时为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也可亲自参加游戏,但必须是动作正确和遵守规则的模范。在重复做游戏前,教师应指出前次游戏中的不足处,并表扬个别幼儿的良好行为,以利于游戏继续正常的开展。在大班,教师可以逐步培养幼儿自己组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组织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带领小班幼儿游戏,但是,游戏的全过程要在小班教师的监督下进行。
5.游戏的结束:教师要善于发现有利时机,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游戏。一般的在全班幼儿情绪良好,还未感到累的时候结束游戏最为合适。过早的结束游戏,幼儿不满足,也不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过迟的结束游戏,使幼儿过度疲劳,会影响健康。游戏结束的时候要让幼儿便步走,以此减小运动量,使脉博恢复正常。教师还要做简单的小结,可公布游戏结果,也可表扬某队(组)或哪个幼儿某些动作做得好,遵守规则,乐于助人,同时也应指出个别幼儿违反规则或不友好的行为。
6.重视品德教育:游戏是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体育游戏也不例外。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游戏的内容、规则、竞赛因素等,有意识地向幼儿进行品。
首先,要加强游戏中品德教育的计划性,要将品德教育的内容、重点环节列入游戏教学计划内,在实现教学计划时,还要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品德教育的预见性,防患于未然。
其次,要自始至终地教育幼儿,自觉地遵守规则,并关心和监督规则的执行情况,以培养幼儿诚实、守纪律的好习惯。再次,游戏的内容或所用儿歌是教育幼儿的有利因素,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来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等道德情感和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优良品德。教师还要抓住“竞赛”这个积极因素,培养幼儿的荣誉感、责任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胜不骄、败不馁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学习了该体育游戏的理论知识以后,我们对体育游戏的意义、组织等方面有了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总之,我们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让孩子在丰富的游戏中,多思考,多提问,多探索,让孩子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体育游戏的快乐。
1.满足幼儿成长的需要。
对2-3岁的托班幼儿来说,进入幼儿园,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家庭生活环境,进入一个复杂、陌生的全新社会性集体环境,这种无形的环境压力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创设的环境务必是幼儿熟悉的,应从他们的生活实际着手,引导他们用多种感官,从多个侧面感知,达到以景生情、以情促知的目的。
2.娃娃家是有“家”的特质的环境。
为幼儿创设一个舒适、随意的氛围,让幼儿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完全融入到熟悉的,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如同在自已的家里一样放松自如地游戏着。创设以真实物为载体的适宜婴幼儿认知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对婴幼儿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做好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包括物质材料和知识、技能准备。活动前,教师要提供丰富的体育活动器械,刺激幼儿活动的欲望,合理布置场地,方便活动,还要做好安全检查。同时,教师还要认真了解幼儿知识、技能的准备情况。一种是面向全班幼儿的。另一种是针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提出的。让这些幼儿事先做好准备,在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他们表演示范,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对自己的认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对场地、器材的性能有充足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在开展活动前选择适合运动的服装,并把自己的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点,以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状态出现在幼儿面前,用自己的活力带领幼儿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
2.创设问题的情景和轻松、自由的氛围,引起幼儿参与锻炼的兴趣。
体育活动教学很特殊,它具有空间大、活动强、无关刺激多的特点。因此,在活动开始部分,教师的指导策略应着重于幼儿生理和心理的适应性准备。
教师首先要运用语言或环境的创设、角色的分配和选择等手段来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和积极性,让幼儿在活动体验中完成动作的学习。
教师在指导幼儿学习新动作技能时要尽量避免单一的机械的模仿,而是要让幼儿在比较轻松自由的体育活动情景中,通过独立的观察、模仿、探究、发现、相互学习和相互纠正等方式去进行学习。
合理调控活动过程中的运动量,运动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幼儿身体的发展与健康,影响到幼儿体育活动的成效。如果活动量太大,超出了幼儿的生理负荷,会有损于幼儿的健康。如果活动量太小,对幼儿施加的刺激太小,就不能达到锻炼幼儿身体的目的。
因此只有在体育活动中,给予幼儿适宜的运动量,才能达到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的目的。
所以,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规律和幼儿生理机能的特点——活动量上升快,最高阶段延续时间短,承担急剧变化的负荷能力差,必须合理调节控制幼儿体育活动运动量。
运动量的调节要根据幼儿的年龄、体质、季节、器械、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做到高密度、低强度,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使活动量由小到大,逐步上升,活动结束前再逐步下降。
3.注意安全和保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在幼儿体育活动中,教师既要注意给幼儿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幼儿大胆、勇敢地去参加各类活动,又要保证活动场地、器械的清洁、平整、稳固,同时对幼儿活动的方向、路线做好选择,教师还要对幼儿的着装、情绪、擦汗、喝水的适时适量进行指导和调控,以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保证幼儿的体育活动能有序、安全地开展。
组织形式多样,手段、方法合理有效,体育教学活动不一定都要集体进行,而要灵活地以个人、小组等组织形式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不一定在幼儿园里进行,可以在社区、公园、社会机构等等。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充分使用各种媒体手段,多途径,提高学习效率。
4.教学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回顾与反思。
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进行回顾反思,可以回想整个活动过程,分析自己在此过程中的行为得失,也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掌握自己组织体育教学活动的特点与优、劣势,从而能有针对性地改进缺点,有利于自己短时间内快速成长。同时,当自己实践经验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能对自己的经验做系统总结,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通常的方法是勤思和多记。
反思的方式:对照自己之前的活动设计,回顾活动的过程,抓住活动中自己感受最深的环节。为提高反思的有效,教师要多与人交流,多看他人的教学活动,多看书学习,自己多思考。
对于幼儿的评价,要看幼儿的参与情况,获得的锻炼和发展情况,及时肯定和鼓励。培养兴趣是幼儿体育活动的目标之一,因此必须注意为幼儿设置一个适当的世界和一个适当的环境,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