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课程教育的目标也正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强调整合课程教育观。
什么是整合课程?即将幼儿园课程的各个部分、要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课程,它更能让幼儿全面和谐地在自主的活动中发展,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幼儿成为主动积极、有效的学习者。
音乐学科与各领域学科的整合,就是把各科领域完美地融合到音乐教育中去,各科领域与音乐整合,将给音乐学科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幼儿期,学习及思维的特点具有具体形象性,幼儿的学习贯穿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只有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取材于生活的音乐素材,同生活密切相关,才能被幼儿理解,并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歌曲“小蛋壳”时通过让幼儿自己探索、家园共育等方式获得相关的知识,幼儿知道“鸡妈妈有一个孵蛋的本领,小鸡是从蛋壳里钻出来”等零碎的知识,通过游戏“小鸡出壳”,幼儿在做做玩玩中进一步了解小鸡出壳的全过程,歌曲的演唱又将幼儿已有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同时因为有了经验为基础,幼儿在表现“小鸡出壳”时,能大胆地创编不同小鸡的动作和叫声,教师的辅导因为有情感与丰富的象征因素为基础,幼儿的表现变得丰富、细腻、音乐活动也变得和谐了。
音乐教育内容选取的生活化使幼儿有丰富的感性经验,能产生丰富的音乐联想,并且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与观察,增长知识,促进智力发展,培养观察力与探索精神。为此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收集及制作各种简单的道具,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尽情想象,即兴表演。例如歌曲“小厨师”,歌词中出现的都是厨师的的形象,通过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厨师炒菜的过程中耳闻目染,利用自制的锅碗瓢盆扮演小厨师,深切感受小厨师的辛苦,幼儿有发现、有体验、有表现。我们整合的教育内容要适宜,即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整合的必要性,有机整合各领域的内容,看它们是否符合幼儿的现有需要;是否对音乐教育有辅助教育意义;是否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1.让语言与音乐相结合来训练幼儿的歌曲表达力及培养节奏感把歌词编成故事,提高歌曲表现力。
歌词,是音乐的一种文学形式,虽词语不多、篇幅短小,但却是幼儿与歌曲接触的第一步,歌词中所描绘的人物、情节、语言、动作对幼儿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幼儿园的孩子还不具备独立朗读和理解词义的能力,此时若采用传统的条文式的灌输,对他们来讲则会由于抽象而失去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歌词变化为幼儿爱听的小故事,作为教授新歌的导语,或者以故事情节贯穿整个活动,用生动的语言向他们讲解。例如:在教歌曲“小小猴”时,可先绘声绘色地讲述:“小小猴,真淘气,吃完西瓜乱扔皮,滑倒了熊大伯,又滑倒了兔阿姨,最后滑倒了了他自己,小小猴,一身泥,心理后悔真不该乱扔西瓜皮。”这样,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随之高涨。
儿歌朗诵可以直接起到培养节奏感的作用。语言中最明显体现音乐特点的就是儿歌朗诵。例如它们都有重音、节拍、节奏,有声调的轻重、快慢、高低的变化。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儿歌朗诵被称为节奏朗诵,可以直接起到培养节奏感的作用。因为儿歌短小有趣,琅琅上口,如果就一首小儿歌开发出各种 “玩法”,幼儿大多会乐此不疲。体验、感受稳定的节拍律动是培养节奏感的基础。例如:在音乐“摸耳朵”活动中,让幼儿朗诵儿歌“摸、摸、摸耳朵,小手摸摸小耳朵,摸、摸、摸耳朵,小手摸摸小耳朵”节奏为:X O │ X O │ XX X│ XX XX │ XX X║让幼儿看到O时小手停住摸的动作,在幼儿掌握了内容和节奏后,引导幼儿可以摸身体的任何部位:小脸、肩膀、肚皮、屁股、小脚丫等等,边朗诵边做节奏的练习,这是让幼儿即兴设计他们熟悉的生活动作来做伴奏,幼儿其乐融融;再配上旋律,幼儿很快能边唱边做动作,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节奏。
教师还可以通过边念儿歌边拍出强弱的方式,来帮助幼儿理解不同拍子的节拍特征,例如强拍拍手,弱拍拍肩,在幼儿对儿歌能建立稳定的节拍律动后,就可以渐入节奏的教学,引导幼儿发现和感觉儿歌中有的一拍一声,有的一拍有两个或更多的音。这样会引起幼儿对新节奏型探究的兴趣。
2.让音乐与美术相结合来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
最初的音画相联活动,可以让幼儿听单个音或简单的音列开始。准备一些体形或走路速度相差悬殊的动物图片,例如大狗熊和小蚂蚁、乌龟和兔子。教师要求幼儿听到强音就给狗熊涂上颜色,听到弱音就给小蚂蚁涂颜色;听到快音出示小兔,听到慢音出示乌龟。到了中、大班,教师让幼儿听到音阶后让幼儿用图画来表示,例如:有的幼儿在听53 53│5 3 5 3║后画出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幼儿一起为七个音名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如do用黑色,mi用红色表示)。幼儿掌握后,教师要求幼儿按音阶高低关系用图画来表示,如do mi sol,有的幼儿画成金鱼吐的泡泡,有的幼儿画成三盏高低不同的吊灯,还有的幼儿画成房子,而且还要求幼儿用相应颜色来表示对应的这几个音。在实践中,类似这样的活动,幼儿很感兴趣,这些对他们来说并非难事,其实音乐与美术在个体感知中具有相通性。
3.用动作、图形、声音的统一来表现音乐。
打击乐是音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打击乐中,尝试用彩色图谱,即用某个图形或颜色代表某种乐器来进行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仅对儿童的整体感知和帮助,而且会提高儿童感知音乐的兴趣。例如“一千零一个喷嚏”(故事),用符号来表示故事形象,设计成一张音乐图谱,以此来启发幼儿用身势动作、用乐器来表现故事内容。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只要稍加留意,展开想象,就可以根据物体的发音原理,引导幼儿设计制造出各种敲击乐器甚至是有音高的敲击乐器。比如易拉罐、纸杯中放沙子当散响,也可以把酒瓶盖串起来当串铃;可以发出共鸣声的纸箱、饼干桶可以当鼓类乐器等等;在引导幼儿讨论制作乐器的技术问题,还加入了简单的数学、形状、重量的知识,和幼儿一起装饰乐器,幼儿的创造力、探索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使教师因地制宜开展。
除此以外,律动教学也可以引入图形。例如:教师出示三种形状△○□,告诉幼儿三角形为甲组拍手,圆形为乙组跺脚,正方形为全体幼儿拍手或跺脚,让幼儿练习几遍后再出示一个大蜗牛的图形。教师用指挥棒沿着“蜗牛”的外围向中心运动,并指导幼儿做相应动作,使他们体验到身体运动是如何与形状或符号建立联系的,可选用几段无声画图,要求幼儿为该画面配上相应的节奏和乐器、动作(如万马奔腾有的幼儿选用了双响板边打出相应的节奏并学马跑)。这样让幼儿在动作、图形、声音中整体来感受乐曲,这比让幼儿独立去欣赏乐器演奏效果好很多。